很多人一聽到做研發,就會覺得很高端,很多行業外的人士會覺得研究所的研發工程師地位是高于生產部門的工人師傅的。這是基于外面行業私企的經驗,畢竟在私企里生產部門的工人師傅是根據研發工程師的圖紙,代碼,設計進行加工,聽研發工程師的指導,所以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研究所內也是如此。
其實在研究所里,研發部門和生產部門是兩個完全平起平坐的部門,研發部門是設計一線,生產是生產一線,都屬于一線基層部門,而且兩個部門之間的壁壘很深。
在研究所里有個批產環節,批產之前某個產品屬于研發部門負責,批產之后該產品屬于生產部門負責。具體來說就是研究所的研發部門經過競標,成功取得某產品的研制資格,然后開始研制工作,在這個階段里,產品是研發部門負責,研發部門掙的是甲方下發的研制經費。等研制工作完成后,甲方會開始下訂單,比如第一年訂10臺,第二年訂20臺,第三年訂30臺,此時產品仍然是研發部門負責生產,調試,檢驗,交付用戶,以及產品出故障后的維修保養,在此期間,甲方的產品訂單直接下給研發部門,前三年賣這60臺產品的利潤就進了研發部門的口袋。(因為在此期間涉及到產品的生產,不同的研究所策略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所是研發部門自己就有工人師傅,負責產品的生產,有的研究所是生產部門派人配合研發部門生產,當然在此期間仍然是研發部門為主導,甲方的訂單費用給研發部門,生產部門賺個辛苦費)
等到幾年后,該產品已經比較成熟了,會有一個批產環節,就是研發部門將該產品移交給生產部門,相關的設計圖紙,工藝文件,軟件代碼全部移交,之后這個產品的生產,檢驗,交付,售后維修都是生產部門負責,與研發部門沒有一點關系(當然,如果出現生產部門的售后解決不了的嚴重故障,還是會找研發部門排故的)。甲方在今后再訂多少臺,不管是幾十臺還是幾百上千臺,訂單的錢都是給生產部門的,和研發部門沒有關系了。(不同研究所政策會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所里研發部門是有產品訂單的抽成的,不過產品訂單的利潤大頭仍然是生產部門所有)。
簡單來說,研發部門負責新型號的研制,生產部門同時負責老型號的生產,研發和生產是兩個平起平坐的平行部門。研發部門掙的是研制費用和批產之前的小批量訂單費用,生產部門掙的是批產之后的大批量訂單費用。
以手機研發和生產舉例,如果按照研究所的工作模式,就相當于某手機品牌研制的手機,研發人員掙的是未上市的新手機的研制經費,以前設計的已上市的在售機型不管訂單多好,銷量多好,這個錢研發工程師是拿不到的,因為這些手機已經過了研制階段,是工廠的產線里生產出來的,而研發工程師干的是研發的活,就只能掙研制費用,產線里生產出來的手機利潤和你研發工程師有什么關系?所以如果按照研究所里的套路,市面上在售的手機的利潤不能給研發工程師。(各大手機品牌公司是會把手機銷售利潤拿出很大一部分來支持研發新手機的,但是軍工研究所不會這么做,生產部門的利潤就是生產部門的,研發部門的利潤就是研發部門的,兩邊井水不犯河水,這一點也是造成研究所內部收入大鍋飯的主要原因)
因為批產制度的存在,導致研發部門的領導能不批產就不批產,將產品緊緊把握在自己部門的手里,這樣才能一直掙甲方的訂單。于是研發部門負責的產品型號越來越多,這也是導致研究所做研發的同學加班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