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資總額制與部門平均年齡
軍工研究所不管是兵器,航空,航天,船舶,都是央企,而央企就要實行工資總額制度。而一個研究所的工資總額和哪些因素有關系呢?據我觀察,80%的利潤和20%的地域因素(個人直觀感覺,并不完全準確)。高中政治課本里我們都學過,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國央企就是按勞分配,不管研究所是在北京上海,還是西安成都,都是做研發,勞動不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存在高低貴賤,所以不同地區的研究所主要是根據各自利潤確定工資總額,和地域的關系很小,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西安,成都,武漢這些省會城市和北京上海的研究所工資差不多,北京上海沒有明顯的工資優勢。當然,目前集團也會統籌考慮地域問題,如果兩個利潤一樣的研究所,一個在中西部,一個在上海,那上海的工資總額會多一些,但是不會多太多,上海研究所的員工一年能多個幾萬塊錢,但很難超過十萬。
高中政治書上寫,私企不是按勞分配,是“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所以私企在招聘時會考慮地域因素,崗位的稀缺程度,技能的難易程度,這樣就導致熱門專業在一線城市去私企工資會很高。同樣,因為研究所是“按勞分配”,勞動不因崗位不同而區分高低貴賤,做結構和寫代碼在所里的工資是差不多的,所以冷門專業的同學去研究所性價比高,因為在研究所里能夠和計算機,微電子這些熱門專業獲得同樣的收入。
因為工資總額制度,在選擇研究所時還要特別注意自己去的具體部門的平均年齡。集團根據各個研究所的利潤確定各個所的工資總額,研究所也會根據各個部門的利潤確定各個部門的工資總額。如果兩個利潤差不多的部門,一個平均年齡30歲,一個平均年齡40歲,那一定要選擇平均年齡30歲的部門,因為老員工年齡越大,資歷越深,工資就越高,這樣年輕人的收入就會被擠壓。拒個人觀察,甲同學去平均年齡小的部門,乙同學去平均年齡大的部門,甲的收入比乙的收入一年能多五六萬。
同時,工資總額制度還規定了每年工資總額的增幅不能超過利潤增幅的10%。但是如果利潤一旦下降,工資總額會馬上降低。這樣就能解釋研究所為何在效益好的年份收入增長緩慢,但是一旦效益不好,工資會大幅下降。
二、漲工資與當領導
工資總額制度還能夠解釋研究所的另一個現象:所內工資收入成階梯狀分布,與行政級別掛鉤。其實不僅僅是研究所,只要是實行工資總額制的央企,絕大多數都是這樣。假設一個新員工剛入職的時候全年總包是20萬,工作十年后,會逐漸漲到一年30萬(具體看所里效益,效益好的所能逐步漲到一年40萬),這個時候工資基本就漲到頭了,不出意外會一直拿著這個收入直到退休,當然,如果行情不好,工資也會再次降低的。稅前三四十萬一年就是是基層員工的天花板。
如果想讓這個收入天花板再提高一點,就只能當領導。如果當上科室主任,天花板就能往上再漲十幾二十萬,一年能到五六十萬,然后就到頭了。如果當上部領導,天花板就再漲二十萬。。。。。總之,研究所里工資的天花板和行政級別掛鉤,因為在工資總額制度下,這種分配方式是最簡單的,而且通過這種方式,也會激勵大家往上爬,在所里面,只要你想增加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只能往上爬。那如何往上爬呢?就是聽上級領導的話。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得領導更好指揮所里的有志青年,領導權威更大,更有利于工作開展。
在計劃經濟時期,這種制度安排非常有效,因為你只能在所里工作一輩子,除了往上爬,沒有別的增加收入的途徑。現在市場經濟不同了,增加收入也可以通過跳槽實現。以我本人為例,我剛入職時第一年總包15萬,工作第四年全年稅前21萬(行業遇冷,正常情況下,第四年全年稅前應該能到25萬),我跳槽后工資翻倍,收入接近50萬。但是我比較了一下,我的研究生同學收入沒有低于五十萬的,很多都是六十多萬,也就是說即使我收入翻倍,也沒能趕上外面私企的工資漲幅。
三、奇怪的工資結構
剛才說了研究所內,不同行政級別收入的縱向差別,現在說一下工資隨時間變化的橫向差別。很多進入研究所的同學都會感覺很奇怪,每個月基本工資只有五六千,扣掉五險一金到手只有兩三千。這也是大家吐槽研究所月入兩三千的原因。(因為本人第一份工作就是研究所,所以我以為所有工作都是如此,直到我跳槽找工作,研究所的工資結構讓所有獵頭都驚呆了,我才知道外面的工資都是高基本工資,低績效,和研究所截然相反)
為何研究所的工資結構如此奇葩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研究所仍然是事業單位(當然早就沒有事業編了,員工都是簽勞動合同的合同工)。所以目前研究所工資的工資結構和事業單位很像,基本工資一千多,崗位工資七八百,水電補貼兩三百,還有其他各種補貼,加起來一個月五六千,扣掉五險一金到手兩三千,這是每個月的固定收入。與事業單位不同的是,研究所的績效很高,其實可以把研究所看成是一個績效很高的事業單位。正兒八經的事業單位不會有研究所這種一年十幾二十萬的績效收入(包含月績效,季度績效,年終獎)。
工資結構奇葩的第二個原因很多答主沒有提到過,那就是利潤上交。因為是央企,所以研究所每年都是要將利潤全部上交的,這個看所領導的風格,如果所領導的事業心比較強,還想更上一層樓,甚至會上交額外利潤(所領導的收入不在研究所的工資總額里,他們的收入是集團發放的,所以上交利潤再多也不影響所領導們的收入,反而會得到集團總部重視,能夠更上一層樓)。
因為每年年底利潤都上交了,甲方的采購打款呢又特別慢,所以每年上半年,所里是沒有錢發工資的,很多研究所都是通過銀行貸款發放工資。因為是貸款發工資,所以上半年的收入都不高,除了兩三千的固定收入,績效也偏低。等到下半年,甲方的采購款到了,所里才有錢發績效,很多在研究所工作的同學都會有這個感覺,下半年的績效明顯比上半年高,而且全年的收入里,年終獎的比重很大。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研究所是低base,高績效的工資結構,既然績效收入占大頭,那么每個人收入的靈活性就很大。績效和年終獎是如何確定的呢?答:部門一把手。每年發年終獎的前幾天,部門一把手會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看著部門員工名單給所有人發年終獎。我在研究所領了四年的年終獎,怎么說呢,每年發放規則都不太一樣,有的年份全年加班排名權重大,有的年份第四季度加班排名權重大,有的年份工齡資歷權重大,全看那幾天部門一把手的想法,部門一把手也不會公布今年的發放規則,大家也都不敢問,所以只能私底下猜今年是根據哪些表現發放年終獎的。每年的年終獎發放就像是買彩票,不到開獎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
因為年終獎和績效占比高,而且靈活性極大,幾乎只由部門一把手決定,所以在研究所里科室主任們經常對年輕人說,要多向部領導匯報,要經常在部領導面前刷臉,這樣領導才會在發年終獎的時候給你多發點。
通過工資收入與行政級別掛鉤的縱向差別,讓大家都往上爬,再通過低基本工資,高年終績效的橫向差別,讓大家時刻圍繞在領導周圍,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增加了領導的話語權,從而做到指哪打哪,戰必勝,攻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