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汗腺分為兩種類型: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窩、會陰等部位。大汗腺的出汗量大且濃稠(也更易有“味”),觸發條件:強烈刺激,比如高溫、緊張等等。
小汗腺則密布全身,在額頭、背部、腋窩、足部、手掌等區域更為集中。小汗腺的任務主要負責體溫調節,通過蒸發散熱。
因此,跑步時,腋窩、前額、背部等部位更容易出汗。
我個人體感,出汗順序大約是:腋窩>后背>前額。也正因此,我傾向于提前準備好導汗帶和速干背心(必須要“兩腋清風”),用來迎接瀑布汗。
這和跑步后背出汗多有什么關系?
這是因為,出汗本身也有觸發條件:熱刺激。
如果運動強度大,核心溫度過高,直接刺激全身。這也是跑步一旦上強度,整個人往往大汗淋漓,仿若是從水里撈出來似的。
如果運動強度小,核心溫度更像是文火慢燉,在夏天的高溫刺激下,身體各部位逐漸開始出汗,哪里熱,哪里就更容易出汗。
而在戶外慢跑時,前胸最受風的青睞(額頭也是),而由于繞流現象的存在,后背處幾乎成為風的絕緣地帶(這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有沒有風取決于配速與風速的比較,一般情況下,后背的風肯定會小不少,順風跑除外)。
當風遇到跑者的身體,會發生繞流現象,即風會繞過身體繼續流動,而不是直接沖擊后背。
將繞流利用到極致,也就成了所謂的“破風陣型”。
只要戶外的風的溫度低于體溫時,那么“風冷”的作用自然也是有的,所以前胸一般會比后背涼快些許,后背少了“風冷”,熱刺激之下,肯定更容易出汗。
那當戶外的風的溫度高于體溫時呢?
那就別跑啦~!對于身體而言,那屬于是內外皆烤,跑完就得三分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