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日本的一位徒步旅行者內越光孝(Mitsutaka Uchikoshi)在一次登山旅行中不幸摔下山,在不能動彈的情況下,他只靠喝雨水存活了24天。
2011年,瑞典男子彼得凱爾斯伯格(Peter Skyllberg)開車時遭遇雪崩,他在被雪完全覆蓋的車里僅靠吃雪存活了2個月。
靠吃雪活了2個月的凱爾斯伯格
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David Blaine),2003年,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一個透明玻璃盒子里生活,期間24小時全程直播,除了喝水以外他沒有吃任何東西,他堅持了44天才出來,出來后,大衛的體重掉了20斤,但其它身體指標基本完好。
大衛布萊恩
這說明,人體如果不吃飯,僅靠喝水是可以存活很久的。
但是,不吃飯,不進食是否會導致其它方面的問題呢?在1944年二戰期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行了一次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饑餓試驗,通過科學地讓人放棄食物,來觀察饑餓對人體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明尼蘇達饑餓試驗
1944年,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的安賽爾·凱斯(Ancel Keys)博士說服了美國國防部開展一項實驗,實驗旨在分析,在嚴重和長期飲食限制的情況下,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到底有多大?這項實驗的結果是出人意料和可怕的。
安賽爾·凱斯博士
他招募來了36名志愿者,年齡在22-33歲之間,這些人全部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男子,并且身體健康,心理素質過硬,他們的智商水平(IQ值)超過了130,以證明這些人是自愿而不是被脅迫的。
而且這36人還簽署了一項“生死協議”,愿意為科學奉獻自己,即使在實驗過程中被餓死,也不追究實驗開展者的責任。
志愿者在實驗前的合影
凱斯博士的饑餓試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個月正常飲食期
第二階段:6個月饑餓試驗期(最痛苦的階段)
第三階段:3個月的恢復期
也就是說,這個饑餓試驗的時間長達整整一年,這需要志愿者們有極強的身體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第一個階段,這36個人被安排在明尼蘇達大學的一個集體宿舍之中,開始的三個月,他們就是正常飲食,一天兩頓,每頓需要攝入3200大卡的食物。
每天的食物營養是精心挑選的,有牛排,豬肉,羊肉,蔬菜和甜品。
第一階段的飲食
除此之外,這些人還要每天進行學習,工作和社交,保持一個人正常的生活場景,運動是必要的,每天要步行5公里以上。
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把每個人的飲食標準拉到一條線上來,然后在第二階段對他們進行饑餓試驗,來確保實驗者的結果公正性,在第三階段看他們是否再能恢復到第一階段的狀態。
3個月的正常飲食期很快就過去了,這36個人和普通的大學生一樣,在校園里學習,工作,運動,社交,過得很快樂,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表示,生活很美好。
實驗者在宿舍中
到了第二階段,真正的痛苦就開始了。
第二階段實驗
到了第二階段,飲食標準一下子就降了下來,模仿的是二戰期間歐洲平民的日常飲食,吃的基本以土豆,卷心菜和全麥面包為主,很少有肉蛋奶,但是其它的運動量,學習和工作任務一點也不少。
剛開始就有人瘦了
食物的減少讓這36人除了完成正常工作學習和運動任務之外,彼此之間的交流變少了,即使是回到宿舍,也不像以前一樣嘻嘻哈哈了。
每天的運動是必須的
在第二階段進行到3個月時,有三人因為看到校園里售賣的冰激凌而不能吃時,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這三人隨即退出了實驗,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瘋狂去吃冰激凌。
長期的飲食不足,導致他們對甜食特別向往。
時間來到了4個月,飲食進一步減少,每天只有一頓飯,模擬的是集中營的食物結構,一點點摻雜豆子的湯,和半塊全麥面包,以及不定期的一點燕麥粥。
但大多數人還是堅持了下來,他們的體重平均下降了25%。
食物減少的同時工作任務還要繼續
時間來到了5個月,每天的標準是集中營懲戒的標準,意味著他們比普通集中營吃得還要少,當然,食物還是新鮮有保證的。
這個時候又有人退出了,能堅持下來的人只有15人了。
實驗者們在嗮太陽
期間有對所有人進行身體檢查,結果發現,他們的身體指標都是符合標準的。
檢查身體
饑餓期的最后一個月,飲食標準降低到極限,并且中間有幾天只能喝水,沒有一點食物,又有人受不了,只剩下了11人。
第三階段
終于到了第三階段的恢復期,這個時候,飲食會恢復到第一階段的水準,目的是不讓這些人暴飲暴食。
而這剩下的實驗者們,體脂率各方面都降到了二戰德國集中營的難民水平。
集中營
在這一階段,雖然食物有了保證,但是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還是出現了問題,比如晚上經常夢到各種食物,甚至有人還夢到了自己在吃人。
而且在恢復期博士控制他們不能暴飲暴食,但是有些人卻長了一堆肥肉,也就是說他們的身體讓他們在有限的食物下長出了一堆脂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恢復到之前的健康體型。
還有就是,很多人即使在大夏天,也會感覺很冷,需要蓋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