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自己適宜的運動強度。可通過極限強度確定運動強度,一般將極限強度定義為自身100%運動強度,一般采用極限強度的60%~70%作為日常鍛煉運動強度。由于極限強度的測量難度較大,通常情況下采用運動心率來推算運動強度,即運動強度=運動心率÷(220-年齡)×100%。一般高于90%運動強度為大強度運動,中等強度為60%~89%,低強度為小于60%。運動心率可以通過測量運動后或運動中持續15秒脈搏來確定。
其次,把握好運動時間。在相同運動強度下,運動時間越長,身體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運動對身體的刺激就越明顯,運動后恢復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運動時間過長,容易運動過量,容易造成運動疲勞與損傷;運動時間過短,運動對身體的刺激達不到鍛煉的效果,所以運動時,要根據自身體質狀況和運動習慣合理的選擇運動時長。運動時長一般根據運動習慣來確定,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群,推薦每次運動時間在30分鐘左右,其中達到運動強度的累積有效運動時間要保持在10分鐘以上。運動習慣養成后,建議每次運動時間還是要控制在30分鐘左右,通過延長累積有效運動時間的方法來逐漸增大運動對身體的刺激。
最后,控制每周的運動頻次。剛開始參與運動的人群,建議每周運動2次,運動習慣養成后,在運動強度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運動頻次以加大運動對身體的刺激,進一步提升運動效果。
我們要特別注意,調整運動負荷時,運動強度、運動頻次和運動時間三者不能同時增加。因為三者中任何一個的變化都會增加運動對身體的刺激,若三者同時增加極容易出現運動過量,增大運動損傷的風險。我們推薦的運動負荷增加順序是運動時間、運動頻次和運動強度的順序閉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