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想要幸福,有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焦慮本身帶來的壓力和危害,往往比問題產生的真實后果要嚴重得多。
比如我認識一個對飲食健康有嚴重焦慮的女孩。
她幾乎從來不在外面吃飯,在家吃東西必須看配料表,幾乎不吃任何油炸、熏烤、腌制食品,也從來不吃紅肉,奶油、甜品、罐頭、含鹽量大的食品。
但是,她的身材并不勻稱,體檢時候有多項指標不合格,而且因為長期粗纖維、缺乏油脂攝入,有比較嚴重的腸胃問題。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焦慮本身帶來的危害,超過了問題可能產生后果”的例子。
而“一旦失業,拿什么來養活自己”其實是同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你真實失業之前,不需要過多去考慮它。
否則很容易讓你因為焦慮而失去在工作中的原則,比如犧牲健康承擔不必要的壓力,退讓私人時間去義務加班,卑躬屈膝在工作關系中退讓底線等等。
對于任何焦慮,想要擺脫,就不要去思考細節,因為焦慮只會伴隨想象加深。你只要心中知道有這么一個可能性,坦然的接受和面對它就好了。
但有些人可能依舊會忍不住想——
萬一真的發生呢?我聽說過很多因為失業一蹶不振淪為街頭流浪或長期在家的例子啊。要是我有一天到了這個情況怎么辦。
單獨看失業問題,想要解決焦慮,可以給你的生活增加“承重梁”作為保險。
這些提前的布置,可以像攀巖的巖釘一樣,被布置在沿途,防止因一次失誤而跌落深淵。
比如:
一個健康的身體,其實并不是靠強迫癥般的食譜來支撐的。支撐它的“承重梁”應該是:
規律的生活
定期的運動
放松快樂的心情
遺傳基因
預防保健
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相對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衛生環境。
而如果前面幾條都做到了,你愿意每周吃兩三次牛排、漢堡、可樂,對身體幾乎是無害的。
職業的收入“承重梁”也是這樣構成的。
比如:
你有一個年輕健康的身體——那么你的收入至少已經達到了3000元以上。
取得了大學本科的學歷——不管做什么,應該都能拿到5000以上的收入。
父母身體健康且有固定工作——哪怕1~2年不工作,也可以依靠父母生活。
有一筆6個月工資的積蓄——半年找不到工作,也能維持房租和正常開銷。
有自己的房子——每個月的生活費能降低到兩千元左右。
有文案、設計、繪畫、剪輯、網店等技能——不找工作,也能每月有3000左右兼職收入。
持續繳納滿一年失業保險——每個月能拿到兩千元失業保險,最久能拿到兩年。
已經結婚且感情穩定——伴侶能支持你半年以上的低谷期,確保家庭生活質量不下滑。
有比較廣泛的行業人脈——找到新工作的幾率可以極大增加。
上面這些,都是你在人生的路上,可以逐步給自己增加的“保險”。
能讓你在遭遇到裁員、失業這種突發情況下,生活不會瞬間滑落到難以爬起的情況。
但每一項都需要你在自己的人生中,有計劃的沿途準備好,才會撐住你,給你更多爬起的時間。
一次失業只能拿走眼前工作,拿不走你的學歷、健康、身體、家庭、存款、特長,沒有那么可怕。
反而是對失業的恐懼和擔心,可能讓你不斷把自己的私生活讓步給繁重的加班,對工作投入越來越大。失去了其他更寶貴的東西,最后只剩下一份工作,此時一旦失去,人生就失去了所有。
這種焦慮,才是會吞噬掉你生活的東西。
另外,從收入模型上,要讓收入逐步從依靠工資,轉向依靠資產、投資、兼職帶來的綜合收入,最好在35歲以后,工資比例只占你總收入的不到一半,人生就變得更加寬松和自由。
比如,每個月存款\國債利息900元;
每月股票、基金、理財收入1200元;
自媒體號\網店\兼職的收入2000元;
和朋友一起投資的炸雞鋪收入1800元;
購買的保險,固定分紅收入600元;
一份相對輕松的固定工作收入5000元;
提取的公積金收入1200元。
*以上收入都是舉例的選項,只把其中兩三項做的很成功,也可以。
這樣的收入模型,就比35歲時依然只有一份加班的高壓力工作,收入1.5萬元要穩定、自由快樂。
哪怕明天忽然知道公司辭退了你,也并不會茫然,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別的方面就能平穩過度。
最后,盡可能找到你喜歡的事情和收入之間的平衡點。讓自己的失業逐步從“別人選你”變成“你主動選擇帶來收入的事情”,也會讓人生避免焦慮更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