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研究生是分在職和全日制。
在職是單證,主要針對定向的在職人員,你自己的單位認可就行,所以單證也無所謂。
大家注意,在職研究生有學位證,沒有畢業證(學歷)。
重點是:畢業證(也就是學歷證)統一在學信網可查。
在職研究生的培養和發證(學位證),基本學校說的算,因為并不需要上傳到教育部官方的學信網,學信網查不到。
所以導致了:在職研究生在近些年基本演變了花點錢就能弄到的文憑,很水。
高校為了創收和一些不得不培養的關系戶,把在職搞得很簡單,甚至有很多人從來沒上過課,都能拿證,甚至在職博士,學校只在乎你交沒交學費,或者你能不能給學校帶來一些項目、關系等等。
你能給學校帶來百萬級的項目,你人根本不用來,送你在職研究生文憑,帶來千萬級項目,送你在職博士文憑,這都是太正常的現象了。
教育部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這在職越搞越水,自己也控制不了,必須改革。
于是在前兩年,將在職研究生化作歷史,推出非全日制。
初衷是這樣的,統一考試,把難度提上來,讓真正有水平的人上,叫做非全日制,畢業雙證,畢業后具有和全日制相同的待遇。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很水,還必須要搞個文憑,只對自己的單位有用即可,那么也留條后路,就是同等學力申碩。
于是,非全日制鋪開了。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
1、已經工作的同志們,已經逐漸的喪失了安心學習的能力
2、剛出的政策,大家都在觀望,不敢輕易去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所以導致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本身大家都在觀望報的人就少,而一志愿報的,大部分人根本過不了國家線,名額空出來很多,但非全對學校來說,是非常好吃的肥肉,學費高(很多專業兩年近十萬),學生占用學校的資源還少(不提供住宿等)。所以學校把大量全日制沒考上的調劑到了非全日制。美其名曰,教育部都發文了,全日制非全日制都一樣,大家就上吧。
然后到就業就又出了問題。
有的學校非全是統一上課,有的學校是周末上課,有的學校是寒暑假上課等等。大部分學校的非全日制錄取線比全日制的低,小部分名校由于不缺人報考全日制和非全則統一劃線。但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他不管你教育部是怎么規定的,更不會一所一所的學校去查你這個非全是否和全日制統一劃線,統一培養來判斷能力是否一樣。
HR美其名曰,我全日制的簡歷的篩選不過來,干嘛再去看非全日制的?
這種現象不只在私企,在高校、公務員更是,連教育部直屬高校自己招老師,都不要非全。根本原因不還是全日制的就已經供大于求了嗎,你拿著教育部的文件有啥用?
所以,今年教育部又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亡羊補牢,在非全的文件上加了一句話,原則上非全日制針對在職定向人員。
其實當初設立也是這個原則,只是沒有考慮到沒工作的應屆生占了非全的大頭,在職人員定向考非全,能考上的太少了。但學校不管你那些,名額不能浪費,鼓勵應屆生調劑到非全。
本身一個政策的發布到社會接受,就會有時間上的延遲響應,而在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都供大于求的前提下,非定向的應屆生考非全的日子不好過,就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