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這東西,初中考了地理和生物,高中印象中所有科目都考了一遍(有藝術這個類目嗎?完全沒印象)。
對會考的印象:
初中時覺得,這會考也太水了。地理和生物是因為明擺著不參加中考的科目,所以要在初二結束時考一遍會考,或許是當作一場體面的告別吧。
但是我為什么會覺得它水呢?因為我們會考的形式,就是老師提前給了一張卷子,答案公布了一遍,讓我們背下來。當初的我以為,老師是在劃重點。
等到考試當天,我傻了。
第一,學校連考場都懶得排,直接在班級里,本人座位上,就這么發卷子開始考試了。
第二,老師們別說題目了,連選擇題的選項順序都懶得變,背好的答案連 ABCD 都可以閉眼無腦填。
最后這場會考,毫無疑問地兩科全 A,導致我對會考的概念和“走流程”劃上了等號。
帶著這樣的心態上了高中,又開始會考。
最開始的應該是計算機課吧。我明知自己水平不行,平時老師講的 VBA、簡單編程之類的東西統統不甚理解,可以說是沒有掌握。但是考試內容也太簡單了,而且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性:評分只有通過 1 和 不通過 0,還玩二進制呢!
后來知道各科都要會考的時候,我還小小地震驚了一下。畢竟初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只有不需要參加高考的科目才需要參加會考,是一個體面的 goodbye,一場不盛大、走流程的歡送會。結果班主任說,連語數外都要會考。當時我的內心:???有這個必要???
其實當時并不理解會考這東西有什么用,班主任可能也就提一句,希望大家都考得好一點。在我們這個入學時就是理科班的班級,語數外+物化生的會考,基本沒人備考,反而是從高一開始就沒怎么聽過課的政史地,狠狠讓我們頭疼了一把。
會考通知下來的那一個月,全班基本都在奮戰政史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愣是從小白到會考全班全 A。不得不說,那個地理卷子發下來的瞬間,我翻了翻,覺得這會考題目……真的談不上有多難,之前因為很多人說地理好難好難,搞得人心態緊張壞了。
這會考,只要正常發揮,總有種送分的感覺。也就導致……我一直以為會考,每個人都是全科全 A,沒有其他結果,只是教育部門在走流程而已……特別是還要參加高考的科目,會考題目就感覺沒啥難度了,它到底要考察什么呢?——以上都是來自一名學生當年的費解
畢業了,上大學了,甚至大學畢業了,還是沒懂同樣科目、降低難度對自己來說,考兩次的意義是什么。可認識的人多了,逐漸發現原來這世界不是每個人的經歷、思維、狀態都一樣。對于有的人來說,會考是在向不再學習的學科告別;對于有些人來說,會考是在幫助自己查缺補漏。
如果會考可以順利通過,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會考都有困難,那么在基礎知識方面顯然還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畢竟從會考到高考,還有時間,或許一切都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