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考試的初衷是為了避免高中分科所造成的偏文或者偏理現象,其實就是一種合格性考試。
雖然說考生需要既參加高考又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但是后者的難度和前者比起來那可就差遠了,它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種通過性考試。
說實在的,把高考和這玩意兒相并列我就感覺挺奇怪的~~~
不過,這位代表的建議也反映了一個現實情況:目前來講,高考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過于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過于焦慮了。
大家都想把高考當做高中生涯唯一的目標和任務來看,甚至高一就提前分科,覺得這樣就可以比別人多準備些時間。
就像江蘇今年開始實行的雙休政策一樣,反對聲音最大的恰恰是家長!
家長就覺得高中嘛,就這么三年時間,為了高考你什么苦你吃不了?你什么累承受不住?你憑什么要雙休?
學校雙休了,我私下里還是得給你報班,既花錢還又保證不了質量,簡直是作孽。
其實仔細想想這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正如高中依然會有美術課、體育課、音樂課一樣。
我們并不是在培養考試機器,我們在培養一個個鮮活的人。
但為什么事情變成這個樣子了呢?
還不是因為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社會似乎都已經被卷入一種教育焦慮之中。
“大學生送外賣”、“”碩士生送外賣“、“博士生送外賣”、“畢業即失業”......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教育焦慮逐漸下沉,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始焦慮了。
實際上,教育不等于考試,更不能簡單等同于高考。
高中生對于自身的特長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選文或者選理往往摻雜很多外因。
取消學業水平考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