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是兩種類型的考試,前者是高校招生考試,后者是高中畢業考試。事實上其實是三種,分別是高考(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只有語數外三科),普通高中學業等級性考試(報考本科院校時,按照學校要求提供專業等級分數,一般是選考三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全部科目參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考已經不是750分滿分,而是450分。因為在改革后的省份,統一計分且必須參加的只有3科,語數外,等級性考試為選擇性參加,你可以不參加,比如報考部分專科時,高等職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也是高招工作的重要一環,同理,高技能型人才也是發展所需要的。等級性考試根據高校招生專業要求的科目選考,很多省份是賦分制,按名次給分,以避免選科不同導致6科合計時候的分數不公平。
再說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試的存在必要性。
首先,義務教育是9年,高中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學校并不保證一定100%畢業,畢業是需要你參加考試的。這個和中考將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入學考試合一不同,初中畢業考試是義務性的,必須全員參加,學校要保證100%合格,這是全民基本教育的KPI。高中依據這個成績來決定入學。
所以,作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歷,普通高中勢必需要你符合一定標準,才能得到高中畢業證。
那為什么不能雙考合一呢。
從理論上來說,不論你選擇是否高中念畢業,還是選擇是否參加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不是誰都一定高中畢業參加),是否參加本科院校招生考生(很多人只報專科),都是你自愿,而非義務性的,所以沒有雙考合一的強制性必要。
再說具體應用。很多老師只站在普通高中的角度說,覺得,啊呀,會考和高考考兩次,重復了。其實不然啊,高中階段不只包括普通高中,還包括中專,職高,技校,另外,還有沒上高中自學的人(叫社會人員)。這些人都可以參加高考!
中專職高技校三校生,可以參加針對三校生的高考,也有部分是3+2,3+3,3+4轉段,這些都不贅述,單說另一個,三校生同樣可以參加普通高考,通過普通高考考取本科院校(盡管幾率有限,但這個口子開放著)。那就是三校生通過報名參加普通高中學業合格性考試,通過相應科目合格性考試者,可以參加該科目的等級性考試,即高考選科的考試。
也就是說,職普融通是存在的。
不論是普通高中,還是三校生,都可以參加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取得相應學歷后報考所有高等院校。
當然,三校生作為非普通高中畢業生,也可以選擇不報考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那么也就無法以普通高中的門檻報考一些院校和專業了,而是走三校生的高考渠道。
在這樣的模式下,只有初中文憑的社會人員,或者往屆的三校生也可以參加普通高考,只要通過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就行。
這就是合格性考試的存在重要性了。
另外,在設計上,高考和等級性考試重視的是區分度,設計是為了普通高校招生使用,大概拿到合格分數,很多地方都能過二本線了,出題思路也是對照高校思路。
而合格性考試注重的是考察高中知識點進行復習,檢驗高中教育成果,要確保絕大部分學生達到合格分數,出題思路是檢驗高中教學效果。
不論是在考試功能設計上,還是考試內容上,以及其在整個教育體系的作用,都不是重復的,而是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不能僅以“普通高中-本科”這一通道來看教育,教育的通道有很多,這也是教育公平和終身教育所必要的。
當然,高中就三年,合格性考試要考13科,涉及文理藝術和信息,的確覆蓋面有點廣,是否可以適當減負,比如調整科目,減輕考試難度,倒是可以探討的。不然,高一高二忙著會考,(畢竟還有自己高考不選的那幾科),高三忙著高考,的確很忙。
不過,反過來說,其實,不論是選擇何種科目高考,都要具備基本的自然科學邏輯素養和基本的人文素養,人的成長是既要有專長,也要有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