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人嘲笑、挖苦你,不懂得懟回去的,只會忍氣吞聲,有了第一次,肯定會有很多次。
(2)習慣性討好別人,委屈自己。別人對你發脾氣,指使你干活跑腿,第一次可能是在試探你,你委屈又不敢拒絕的樣子就是在告訴對方還可以繼續,這樣,可能讓別人得寸進尺。
(3)氣場太弱,膽小自卑,說話聲音小。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4)隨便告訴別人自己的隱私,但是轉頭他就會跑去當玩笑告訴了別人,所以傷自尊的事情對外一個字也不要說。
(5)不自信: 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不敢為自己辯護,這讓他們成為欺負者的目標。
(6)身體特征: 與眾不同的身體特征,如體重、身高、外貌或者殘疾等,可能會成為同齡人欺負的理由。
?(7)社交技能差: 社交技能不佳的孩子可能在與人交往時顯得笨拙或者不自然,這可能會使他們成為欺負的對象。
(8)性格內向: 內向、害羞的孩子可能不善于表達自己,也可能不太愿意參與集體活動,這可能會使他們被孤立或被欺負。
(9)興趣愛好不同: 如果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大多數人不同,他們可能會因為這種“不同”而遭受欺負。
(10)學習成績: 學習成績非常好或者非常差的孩子也可能成為欺負的目標。前者可能因為“書呆子”標簽而被欺負,后者可能因為成績不佳而被取笑。
(11)家庭背景: 來自少數族裔、非傳統家庭或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的孩子,可能因為這些差異而遭受欺負。
(12)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對于那些可能正在探索自己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因為這些原因而成為欺負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人要善良的同時,要保護好自己。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該”被欺負,上述特征只是在分析過去的案例時發現的一些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