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和女兒聽了一個小古文叫作“誨人不倦”,里面說到一個小故事:
班級里老師出的數學題目就一個小男孩豆豆會做,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來請教豆豆,豆豆則一個個耐心的說一遍,直到一個班級的孩子都會了,盡管他講了好多遍,講得口干舌燥,也沒有一點不耐煩,這叫誨人不倦。
為什么有些老師連個孩子都不如?動手能使孩子會:最小的得數是幾?十分之三變成小數是多少?老師這樣罵孩子,掌摑孩子的行為下能有“學而不厭”的孩子嗎?
看這個新聞真的很難受,明明是在家里自己一個手指頭都舍不得動的孩子,為什么做個作業要被這樣對待,不會做的作業不是更應該耐心的找方法來使孩子會嗎?
“誨人不倦”的譯文:學習永不感到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注釋:①學:學習。②不:表否定。此處變調讀為“bú'③厭:滿足、饜足。④誨:教導。倦: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