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述某網友的親身經歷:我經常參加一些司局或部門召開的會議,以協調會、座談會聽取意見為多。
通常我會提前10分鐘到會議室,但有時還看不見會議主辦方的人,其他部門的參會同仁來了以后還不見主人,我們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覺。
有的只剩三五分鐘了,才見到主辦方有人到場,好像沒有什么準備似的,會議顯得松松垮垮。
這種情形下,被邀請的人情緒很受影響,所以會議的質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主辦方的領導“掐著點”到會,還可以勉強接受的話,那么承辦會議的工作人員會前不到位,實在有點講不過去。如果參會人員都是在同一個辦公樓里,工作人員至少應該提前15分鐘到場,因為有種種原因,外部門參會人員很可能提前10~20分鐘到會。
如果有邀請外單位代表參會,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時到場的,客到主不見,實在不禮貌,給參會者留下的,只是冷淡應付的印象。往重里說,就是不尊重邀請的參會者,反映出主辦方從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都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品德。
有這么嚴重嗎?我的感受就是這樣,當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陣時間,機關里流行著“掐著點到會”的風氣,參會時間以準為美。參會者倒是無可厚非,但如果辦會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讓人想不明白了。
但凡出現會前不到位的現象,都與辦會方不重視有關,可能就是個形式主義的會,所以大家都應付應付得了。會前不到位、辦會不認真,就是不良機關文化或處室文化的表現。看看這種主辦方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表現,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因為做人做不好、開會開不好的問題。
近幾年我和司里同志與五六十個部委單位學習交流,不論是在主場還是客場,我們都是提前半小時以上到場,會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準備,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內的會,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場,沒有別的,心在會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