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回想高考飯堂那回,很多高三學生一邊吃飯一邊看手表,那種緊張氣氛透過手機屏,迎面撲來,這種精神我們值得學習。但就我身邊的例子來看,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學霸是這種狀態。
職場中,也是一樣的。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半夜發個朋友圈,感慨萬千:今夜又是一個無眠之夜。把自己的感動的一塌糊涂,但一看工作績效卻讓人大跌眼鏡。有一種浮夸的感動叫感動了自己,其他人卻無動于衷。
之所以很多人學習和工作總是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就是因為我們的方法太原始,比如翻開一本書就是從第一頁開始,逐字逐句地去閱讀。看完之后也就是丟一邊了,繼續翻看下一本。每個月都給自己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卻沒有不曾有多少收獲。
先給自己的大腦里埋下一顆種子,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升級工作和學習方法呢?那就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以結果為導向,來看待我們工作和學習。一份工作,它最終想要做成什么樣子,用到那些資源和方式,這個在動手之前是必須要搞清楚的。
做過開發的朋友都知道,那些接到任務之后,不做任務拆解,直接上手就開始寫代碼的,基本上中途都會出現“翻工”的情況,做著做著發現跟原先的設想不一致,最后只能重新再來。讀書學習更是如此,帶著目的去閱讀,要比盲目地去大量閱讀要好百倍。
這個知識體系猶如一幢房子的框架,先搭架子,架子搭建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不斷地進行填充相應的內容。讓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走到快車道上來。
3、慢則快,精讀一本書收獲超過泛讀10本
多則惑、少則精。我曾經給不少朋友提過這樣的建議,雖然他們也比較認同,但還是忍受不了外界的壓力。看到他人分享一年讀50本書、甚至上百本書,然后就開始給自己制定了超強的讀書計劃,通過高強度的學習,讓自己不再那么焦慮。
讀書一定是需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的,將獲得新的知識和已知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鏈接,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將新學到的知識內化,能夠輸出就更好了。
一味地追求速度上的快,只是滿足大腦渴望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欲望,但如果每年讀了50本,100本并沒有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產生大的改變,最后也只能靠讀書自娛自樂。
“功利性的”讀書,聽上去很不友好,但能夠切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為何不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