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戰者都不是“名將”。
因為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也就是說,真正善戰者,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見到敵人已經敗了,他才揮軍攻打。...
真正的善戰者都不是“名將”。
因為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也就是說,真正善戰者,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見到敵人已經敗了,他才揮軍攻打。
名將之所以能夠聲名鵲起,是因為他們能在看似無法取勝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例如,項羽在破釜沉舟后迅速成名,并在之后的戰斗中屢戰屢勝,幾乎無敵。然而,他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失敗,命喪于此。李廣曾被匈奴俘獲,卻成功逃脫,并嚇退追兵,因此被稱為“飛將軍”。
真正擅長作戰的人,通常是那些準備充分、按計劃行事、毫無差錯的人。
孫武的聲名主要源于《孫子兵法》這本書,歷史上并沒有關于他戰斗的詳細記載。
與孫武同朝的伍子胥則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名將,他一生都在為報父兄之仇而戰,最終也因冤屈而死。
孫武在吳國任職時,吳王闔閭為了考驗他的軍事才能,特意從后宮挑選了一批妃嬪讓孫武進行訓練。
闔閭作為一代雄主,不可能僅憑《孫子兵法》就對孫武委以重任,理論需要與實踐相結合。
這些妃嬪在后宮中被寵愛慣了,孫武雖然多次強調軍紀,但她們仍然不以為然,訓練時嘻嘻哈哈,隊形混亂。
最終,孫武按照軍紀處死了吳王寵愛的兩位妃子,這才讓其他妃嬪震驚不已,開始認真訓練,軍紀嚴明。
關于孫武的歷史記載,除了這個故事外,并沒有其他驚心動魄的軍事事跡,只是提到他貢獻巨大,甚至連他的死因都沒有詳細記載,可能是壽終正寢。
為什么說真正擅長作戰的人往往不是名將?
因為他們的大智慧和大功績不顯露,能夠在潛在危機尚未形成時就將其化解,大家自然不會知道他們的智謀和勇略。
他們通過策略使敵人臣服,而不是通過戰斗,因此不會有攻無不克的名聲。
因此,有些人會誤以為打仗很簡單,認為自己也能輕易取勝,這只是外行人的錯覺。
在現實中,如果企業面臨巨大隱患,而你在隱患造成破壞前就解決了,老板可能不會覺得你有多厲害,反而認為你的工作很輕松。
因此,有些人明明能早早解決潛在危機,但為了彰顯自己的能力,往往等到危機爆發后才采取行動,以便顯得更有功勞。
力挽狂瀾的能力往往更能讓人信服。然而,大多數人缺乏洞察力和預見性,只有在危機爆發后才會制定應對策略。
由此可見,真正的善戰者,沒有顯赫的智名和勇功,因為他們總是在危機萌芽時就將其消除。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