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生年。
人們普遍認為是公元前256年,并據此為劉邦摳出了一堆爛七八糟的人設,諸如“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劉邦年近半百才起兵”、乃至“劉邦直到五十歲還是混混”之類的爛梗。
但實際...
劉邦生年。
人們普遍認為是公元前256年,并據此為劉邦摳出了一堆爛七八糟的人設,諸如“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劉邦年近半百才起兵”、乃至“劉邦直到五十歲還是混混”之類的爛梗。
但實際上這在史學界根本沒有定論,因為《史記》還有《漢書》其實都根本沒有記載劉邦的生年及壽命。而現在通用的劉邦生年,其實出自魏晉后的各種校補集注。
說法也并不止一種:除了出自裴骃《史記集解》的“公元前256年說”;還有出自《漢書顏師古注》的“公元前247年說”。
史記集解卷八:皇甫謐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二。
漢書顏師古注卷一: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長樂宮。臣瓚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
這兩個注集都是各自正史的優秀補充,《史記集解》乃史記三家注之一,而顏師古注也是《漢書》注解的集大成之作。
但同時,裴顏二人都明顯是道聽途說,引用業已失傳的著作。而最早提出兩種說法的皇甫謐和“臣瓚”,也都完全沒有介紹他們各自的信息來源。
現在基本能確定的是皇甫謐和“臣瓚”都活躍于西晉時期,距劉邦死亡隔了五百年左右,他們應該也是引用或者根據更早史料來推算劉邦生年的。
所以劉邦生年早已無法詳細考證了,根本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足以支撐“公元前256年說”這個所謂的“歷史常識”。
個人看法,應該是“公元前247年”說要更靠譜些。不一定真是該年出生,但劉邦實際生年相比公元前256年,大概率更接近公元前247年。
具體考證如下:
1) 《史記》劉邦本紀對其早年的介紹。
史記 卷8: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這里面側面描寫劉邦年齡的記載是“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大意為劉邦到了壯年時,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官吏,做了泗水亭長。
根據西漢末年《禮記》的說法,男子虛歲三十歲為壯,似乎可以解釋“及壯”為劉邦到了虛歲三十歲左右。
禮記 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而在史記中,“壯”還有“長大”/“成年”的意思。
史記 卷85: 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
這里的秦始皇最多虛歲二十出頭。
史記 卷111: 青壯,為侯家騎,從平陽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這里的衛青(建元二年是公元前139年)也絕對沒有三十歲,否則衛子夫得四十多歲才生劉據了。
史記 卷9: 孝惠崩,太子立為帝。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p>
前少帝就更明顯了,就還一個小孩子,自己都知道沒長大呢,司馬遷照樣用了“壯”。
再看《史記》其他地方對“及壯”的使用。
史記 卷41: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
這里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按照史記的記載,范蠡和勾踐用二十多年的時間滅吳后,先跑到了齊國,成了巨富后又跑到了陶,然后才生了少子。等少子“及壯”,才出現了中男殺人事件。而這時范蠡還活著。合理推算這里的“及壯”最多是三十歲。
史記 卷91: 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人有聞者,共俳笑之。
英布的壽命無考,因此確認不了這里的“及壯”多少歲,但可以看出明顯是在與“少年”區分。因此三十歲左右是個合理的估算。
據此推測,劉邦當是虛歲三十左右成為官吏,之后做了泗水亭長。
2) 《史記》蕭何傳的記載。
史記 卷53: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主吏掾是秦朝設置的屬官,而且蕭何做了秦吏后,劉邦仍然是布衣,且多次得到了蕭何的保護。據此可以判斷,劉邦“試為吏”大概率比蕭何晚了數年。
3)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
史記 卷6: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沛縣在戰國末年屬楚,而楚國公元前224年才被秦國滅亡,沛縣易主。而如果以昌平君和項燕敗死為沛縣歸屬秦國的標志,則蕭何最早也得公元前223年才能成為秦吏。
史記 卷6: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從上述記載可知,秦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后,才開始在六國故地正式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以及書同文。
據此來看,蕭何甚至有可能是公元前220年左右才成為秦吏。
4) 《史記》盧綰傳及《漢書》藝文志的記載。
史記 卷93: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盧綰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他們“及壯”也是一起的,可見這里的“俱學書”應該和劉邦本紀中的“試為吏”相關。再結合始皇本紀關于推行“書同文字”的記載,合理推測劉邦三十歲左右為了準備做秦吏,和盧綰同時學習秦朝統一天下后推行的文字。
漢書 卷30: 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書同文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創造規范的文字寫法(李斯、趙高、胡母敬)、向六國故地發行推廣規范寫法、以及發動六國舊民實際學習統一的文字。
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可以合理推算劉邦試為吏的時間應在公元前219-217年左右。此推算也和蕭何成為秦吏的大致時間相互呼應。
如果這時劉邦虛歲在三十歲上下,則確實生年接近公元前247年。不排除劉邦實際年輕或者大一兩歲,但偏差不會很大。而且肯定比“公元前256年”說合理很多。
5) 《史記》王陵傳和張蒼傳的記載。
史記 卷56: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少文,任氣,好直言。
史記 卷56: 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晩封,為安國侯。安國侯既為右丞相,二歳,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諸呂為王,問王陵,王陵曰:“不可?!眴栮惼剑惼皆唬骸翱??!眳翁笈?,乃詳遷陵為帝太傅,實不用陵。陵怒,謝疾免,杜門竟不朝請,七年而卒。
史記 卷96: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史記 卷96: 張蒼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貴,常父事王陵。
史記 卷96: 孝景前五年,蒼卒,謚為文侯。。。蒼年百有馀歲而卒。
這里有人根據劉邦和張蒼對王陵的不同態度而認為劉邦比張蒼老,繼而根據張蒼的壽命(最晚生于公元前252年)來倒推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
但這個觀點其實經不起推敲,因為要明白的是,張蒼“父事”王陵明顯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且大概率不合禮法。
劉邦攻南陽是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左右的事情。張蒼最晚生于公元前252年,可推出他在王陵搭救時最小也是虛歲四十六了,如果從張蒼顯貴開始算,那就得等到公元前201年(漢六年)封侯了,虛歲至少五十二。
而王陵死于公元前180年左右,且公元前207年其母尚在(最后也是自殺,并非老死)。即使按照他壽命虛歲八十來算,他也最多就比張蒼大了七八歲而已。
按照禮記的說法,王陵得比張蒼年齡大一倍,張蒼才可以父事他。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的話王陵救張蒼時至少得八九十歲了,也就是最晚生于公元前290年。那他和他母親,壽命都得超過100歲了,集體成精嗎。。。
禮記 曲禮上: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由此可見,張蒼“父事”王陵,完全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并不是和年齡差距相關的禮數(當然,張蒼應該還是比王陵小的,但遠不到能當王陵兒子的年齡)。也不足以作為張蒼比劉邦小的證據。
倒是劉邦“兄事”王陵的記載,可能說明劉邦比王陵小十歲左右,甚至更多,支持“公元前247生”一說。
6) 《史記》項羽本紀和張良傳的記載
史記 卷7: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弧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p>
史記 卷55: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傳明確說了張良父親死于公元前250年左右,且張良有弟弟。但同時又說了韓國亡國前,張良因為年少沒有當官,可知張良應該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合理推斷其生年在公元前260年-251年之間。
鴻門宴時,劉邦聽說項伯大于張良后,表示要兄事項伯。如果他說的是字面意義,則可確定劉邦年齡至少不大于張良。
但因為張良本身年齡就挺大的,所以這幾條記載其實說明不了太多,只是不能用來反駁“公元前247年生”一說。
7) 《史記》信陵君傳的記載。
史記 卷77: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后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
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有人據此認為劉邦必須生于公元前256年左右,因為如果生于公元前247年,則劉邦還是孩童時信陵君已死,無法“聞公子賢”。
這個論點只能說,我真的完全無法認同。
古時死后仍聞名天下的人并不少,像諸葛亮、岳飛、于謙等甚至百年之后都還被人傳頌。更何況信陵君雖然死了,見過他的人乃至他的很多門客可不一定死了。比如張耳,不但多活了四十多年,和劉邦關系也很好。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劉邦懂事時信陵君已死又怎樣,還是完全可以“數聞公子賢”的。
此條顯然不足以反駁“公元前247年生”。
8)《史記》張耳傳的記載。
史記 卷89: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髙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秦滅魏數歳,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這里的記載明確表示劉邦是在秦滅大梁(公元前225年)后才追隨張耳的。張耳被通緝(繼而離開外黃)則是在秦滅魏數年之后,應該不會晚于公元前220年。
合理推測劉邦公元前225-220年之間多次追隨過張耳,期間仍然是布衣,根據之前的估算,還沒到虛歲三十。
雖然可能不足以證明“公元前247年”說,但適用于反駁“公元前256年”說。
9) 《史記》劉濞傳的記載。
史記 卷106: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后。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于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劉仲是劉邦的二哥,只有兩子傳世,其中長子劉濞在劉邦死時虛歲也才20歲左右,生年應在公元前215年前后。
如劉邦公元前256年生,劉仲只能更早,也就是說得四十多歲才生劉濞,即使考慮可能有孩子夭折情況,也過于奇怪。
而如劉邦公元前247年生,則劉仲大概率三十多歲生劉濞,明顯更合理。
雖然不是很充足的證據,但有一定說服力。
10)《史記》英布傳的記載。
史記 卷91: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p>
有人根據英布造反時對劉邦的評價而認為劉邦此時必定六十歲以上,因此才被稱為老了。繼而支持“公元前256年生”一說。
此說雖然不無道理,但不是決定性證據,因為根據《漢書》記載,劉邦同期的詔令恰恰顯示,五十歲以上也完全被視為“老”。
漢書 卷1上:舉民年五十以上, 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以十月賜酒肉。
因此無法用來反駁“公元前247年生”之說。
11)《史記》劉肥傳的記載。
史記 卷52: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于漢,呂太后封為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興居為東牟侯,皆宿衛長安中。
史記 卷52: 朱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其明年,高后崩。
據上可知劉肥第二子劉章生于公元前200年。劉肥之后一共至少生了十三個兒子,其中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89年間生了十二個,生育力沒有任何問題。
以漢文帝(公元前203年生)虛歲十六生漢景帝(公元前188年生,且至少有個姐姐)來推算,則劉肥最晚生于公元前215年,而最早則應生于公元前225年。取中間值則為公元前220年左右。
對應劉邦生年,公元前256年和公元前247年其實都不沖突,但明顯后者更為合理。
12) 《漢書》關于魯元公主和張嫣的記載。
漢書 卷32: 五年秋,耳薨,謚曰景王。子敖嗣立為王,尚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王后。
按照張敖傳的記載,魯元公主是公元前202年左右下嫁的。
而劉敬傳的記載就更有意思了,魯元公主最早只能公元前200年下嫁(因為差點兒被和親了)。
漢書 卷43: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高帝曰:“善?!庇查L公主。呂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為公主,妻單于。
無論怎樣,惠帝四年十月(公元前192年十一月左右)封后的張氏如果是魯元所生,絕對不可能大于虛歲十歲,甚至可能才七八歲。
漢書 卷2: 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張氏。
但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張皇后似乎已到了有子的年齡,因為呂后有拿別人的孩子假裝是她的,如果張嫣完全是個小娃娃的話,這么裝也根本沒用的吧。
史記 卷9: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
因此只能推測張嫣不是魯元公主親生的,魯元是嫡母而已。
而張偃不同,史記明確說了他是魯元公主的親生兒子。
史記 卷89: 張敖,髙后六年薨。子偃為魯元王。以母呂后女故,呂后封為魯元王。
但張偃公元前182年左右才封王,且明確說了仍然“年少孤弱”,可見大概率還沒成年。
漢書 卷32: 高后元年,魯元太后薨。后六年,宣平侯敖復薨。呂太后立敖子偃為魯王,以母為太后故也。又憐其年少孤弱,乃封敖前婦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
因此魯元公主,生育年齡不會太小,只能根據可能的婚齡來大致推測年齡。
根據漢惠帝時的法律,女性虛歲十五開始不結婚,會遭到加稅處罰。
漢書 卷2: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雖然這肯定不針對貴族乃至公主,但也可以間接反應漢初的習俗。魯元公主大概率虛歲十五歲左右就出嫁了。也就是說生年在公元前216(如公元前202年出嫁)-214年左右(如公元前200年出嫁)。如魯元系提前出嫁的話,則生年還可以再往后推一點兒。
如此則劉邦和呂后婚年應在公元前217-215年之間,基本符合之前關于劉邦為吏年份的推測。
綜上所述,劉邦生年采納“公元前247年”說,明顯更為合理。
而如考慮到潛在偏差而大致推算的話,則劉邦生年應在公元前250-245年之間。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