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所描述的那種一看就錯的唯心并非哲學史上系統的唯心主義觀點,馬克思的正確性也不應該被認為是對這種低級的觀點的批駁,因此才有了這篇文章。
你以為的唯心主義:我眼一閉,一睜,世界...
課本上所描述的那種一看就錯的唯心并非哲學史上系統的唯心主義觀點,馬克思的正確性也不應該被認為是對這種低級的觀點的批駁,因此才有了這篇文章。
你以為的唯心主義:我眼一閉,一睜,世界就沒了。或者,哇,上帝,哇,佛祖!
實際上的唯心主義:世界是由絕對精神構成的有機整體,這種絕對精神是一種概念性的存在,可以觀測,可以認知,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進行著自身規律性的辯證活動,物質精神概念都是其階段性的存在形式,也是其客觀實在性的表現,且這種概念規定了某種固定的運動的物質規律,構成萬事萬物的現實狀態。
是不是有點懵。我剛開始看黑格爾的時候也懵,這TM叫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也有客觀實在性的嗎?客觀唯心不是封建迷信嗎?怎么感覺把絕對精神換成物質和列寧的物質定義幾乎一樣?甚至好像還有點……更完善?
說到底,這個問題其實是政治教材的鍋,這些年教材幾次改版,以前馬克思主義里重要的,革命性的部分給改的不成樣子,偏偏這一塊兒前蘇聯的東西給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了。
要知道,雖然書上說形而上學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看問題,但也可以說是分解的,控制的,變量的看問題——現代科學基本都是這樣進行的,設計實驗控制變量背后的哲學基礎其實就是形而上學。當然后期的辯證法早就擺脫了這些限制,也就是過程化,聯系化,運動化的看待事物。反而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強調物質的固有不可變,陷入了形而上學的牢籠。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黑格爾的客觀唯心辯證法并不像書上所說的那樣對立,現行的教材在這一點上完全是誤人子弟。或者說,完全庸俗化了馬克思對于黑格爾的批判。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黑格爾最大的差別其實是那一句:重要的不是認識世界,而是改變世界。因此他才是辯證唯物主義。(這也是列寧強調的,列寧在后期哲學筆記時期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課本里都被抹掉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是所謂的物質的統一性啥的,因為這些東西換成客觀意志可以說同樣毫不違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指現實的事物就是現實的事物,既因為可感知而于主體意識而存在,也因客觀而于事物自身而存在,無論將其本質定義為什么,東西就是那個東西。所以整這些有的沒的一點用也沒有,干他,弄他,整他,這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馬克思的唯物,不是圍繞物質,而是圍繞人的實踐。用馬克思的原話來說:“誰生出了第一個人和整個自然界?我只能對你做如下的回答。你的問題本身就是抽象的產物,請你問一下自己,你是怎樣想到這個問題的?請你問一下自己,你的問題是不是來自一個因為荒謬而使我無法回答的觀點?請你問一下自己,那個無限的過程本身對理性的思維來說是否存在?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創造問題,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設定它們是不存在的,你卻希望我向你證明它們是存在的,那我就對你說,放棄你的抽象,你也就會放棄你的問題。或者你想堅持自己的抽象,你就要貫徹到底,如果你設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那么你就要設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不要那樣想,也不要那樣向我提問,因為你一旦那樣想,那樣提問。你就會把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抽象掉,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歸根到底,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本質上就是為其實踐觀打哲學基礎而存在的。其理論基底中,七成是黑格爾的大成客觀唯心(不僅是辯證法,勞動創造人的觀點,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的觀點,可知論的觀點,歷史發展進步的觀點,真理的觀點都是從黑格爾這里繼承的)兩成是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批判,一成是當時的共產主義設想。正是因為實踐的對象是物質的,因此人類認識的世界才是物質的,世界最高本源由此擱置,現實的人在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馬克思和黑格爾的理論上最大的區別在于馬克思鮮明的反對將物質世界概念化,討論這個世界的基底是物質還是意識沒意義,物質世界就物質世界就行了,沒有必要去抽象出一個概念,人既然有主觀能動性,那就干就完事了,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這樣理解,才能貫通起辯證唯物主義——實踐的決定作用——人在實踐中的地位——唯物史觀——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的邏輯鏈,才能推導出解放無產階級就是解放生產力,才能構建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社會進步體系。
所以,說到底,當你覺得唯心主義一看就是錯的的時候,就應該認識到,不一定是唯心主義一看就錯了,而是你對唯心主義的認識可能是有差錯的。馬克思對于唯心主義的批判是更加深刻的,而不是課本上這種直接把意志換成物質的簡單粗暴的論證。不要過于高估現代人的智慧,也不要過于低估古人的智力,本質上,只是實踐經驗的積累有所區別罷了。
補充:……鑒于有些朋友反復強調主觀唯心主義,我這里再解釋一下。雖然不是沒有認為自我認知是世界存在的基石的人,但這種思想從未真正形成實際意義上的派系,也從未在西方哲學中占據過主流地位,因此所謂的唯心主義的一半這一結論根本就難以成立。事實上,現在用來舉例的例子也多為斷章取義抽取出來的某些只言片語或者從文學作品里單獨拎出來的某些話而已。
西方哲學,本質上是從希臘哲學開始經過神學時期進入康德的認識論直到黑格爾的辯證法,下面有個講唯心主義詞源的回答就很專業。就像馬克思所說,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將概念的東西實體化。現行的分類是由恩格斯率先提出的唯物唯心二分(要知道恩格斯當時的近代哲學最早完全可以追溯到康德),而且只是作為一種分類方式。想要了解這一塊兒的內容可以閱讀何中華教授的恩格斯對唯物唯心之爭的態度……(好像是叫這個……)
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一生都在學習,而不少自稱追隨者的卻蔑視一切,幾乎完全不愿意提升自己,不得不說十分荒謬。
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僅僅一本兩本普適性圖書,一篇兩篇科普性文章就能把真理講的明明白白,更別提為了普適性,現行課本在內容的準確性上是做了相當程度的讓步的。
所以,少些火氣,馬克思主義信仰絕不是去貶低某些并不存在的敵人來證明自身的崇高,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為它是站在過去最偉大的思想的肩膀上,而不是因為它把某些弱智言論否定的一文不值。
再補充:懶得補充了,評論里的朋友們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大部分在我知識范圍內的我都進行了回答,如果有什么疑問可以閱讀一下評論區我的解釋,這篇回答是我蹲坑的時候寫的,正好蹲完也寫完了,加上我又懶得改,因此有不少地方還不夠完善,另外鑒于個人閱讀廣度有限,認識可能存在落后,如果學界有什么差異化的新的成果,也歡迎有專業的朋友推薦一些論文來看,不勝感激。
再再補充:唯物唯心之分其實是費希特提出來的,這一點是我的疏漏,感謝ED111提出來,說句不好意思,其實我倒是知道,不過寫的倉促加上認識確實不深(專業是馬克思主義,西哲學的比較淺),難免有所遺漏,望多擔待(即使感覺很丟人,但還是要堅強。我才不承認都還給書本了)。順便一提,費希特的唯物唯心對立和恩格斯的唯物唯心對立中對于唯物唯心的定義本身也其實存在很大的差異,費希特的唯物更多的是“物質決定論”,反對的是認為人不存在主觀能動的這一觀點。而恩格斯所指的唯心也是恰恰和費希特所指的唯物類似,反對的也是外在的決定論,不過和費希特時期僵化的機械唯物不同,恩格斯的觀念其實略有虛空打靶的嫌疑。(最后推薦賀麟老先生的這篇《費希特的唯心主義和辯證法思想評述》哲學社會學期刊庫就有,講的十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就像ED111說的,馬恩的絕大部分觀點其實都是繼承,包括實踐的重要性,也是康德提出來的,只是沒有上升到馬克思的決定作用這一水平。但也有一點我并不認同,因為這些更多是概念的繼承與運用,本身對其進行的定義與指代其實頗有區別,因此談論誰最早提出除了歷史意義十分重要之外,理論意義其實是不大的,更不能說完全是到處抄來的。
再再再補充:其實沒想補充這么多次,說來說去未免沒什么意思,不過既然紙糊藥丸這位朋友提議詳細說一下馬克思的觀念,那我就稍微再解釋一點。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說了這么一段話,我覺得大抵可以看作其哲學批判的核心:“因此,德國的實踐派要求否定哲學是正當的。該派的錯誤并不在于提出了這個要求,而在于僅限于提出這個要求,沒有認真實現它,而且也不可能實現它。該派以為,只要扭過頭去,背朝著它,嘟囔幾句陳腐的氣話,哲學的否定就實現了。它的眼光的狹隘就在于沒有把哲學歸入德國現實的范圍,或者以為哲學甚至低于德國的實踐和為實踐服務的理論。你們要求人們必須從生活的現實萌芽出發,可是你們忘記了德國人民生活的現實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子里生長起來的。一句話,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批判說的抽象點叫:要推翻作為哲學的哲學;說的籠統點則是:要通過實踐實現哲學。因此馬克思才再此基礎上建立了辯證的唯物體系,這個唯物不是說舊哲學一無是處,也不是對其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批判其中脫離實際的部分,留下其中可以指導實踐的內容。
因此馬克思摒棄了黑格爾的客觀唯心,因為這些解釋世界最高的本質的部分已經超出實踐的發展,更無法拿來指導實踐,因此是無用的部分,是與現實充滿矛盾的部分,與其絞盡腦汁虛構出一個尚且無法認知的最高真理,不如承認人類的認識受實踐的限制,轉而推動實踐的進步——至少,人類目前實踐中的世界,還是物質的世界,至少,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確確實實的解決了哲學與現實世界的矛盾。
說起來最近新出的教材,把馬克思主義的性質之一的革命性給刪掉了,這個舉動十分荒謬但也是意料之中,畢竟是政治宣傳的需要,但這其實是是馬克思最核心的性質,因為馬克思的一切理論,幾乎都是在批判中發展起來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些為馬哲打底子的文獻幾乎都是以批判為其主要內容寫出來的。
其次,關于恩格斯的唯物唯心的說法,來自于《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只用了很小的幾段來寫描述所謂的唯物唯心之分,準確說是思維和存在之分,只是便于解釋哲學發展過程的一種簡單的分類方法,就像生物分一個卵生胎生一樣,簡單的分個類而已,至于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的分別則是后來才有的內容,不過具體什么時候由誰提出來的我沒找到對應的依據,似乎是我國本土的產物,這里我直接貼一下原文: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而繼續活著,那末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種觀念,在那個發展階段上決不是一種安慰,而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并且往往是一種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臘人那里就是這樣。到處引起這種個人不死的無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產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經被認為存在的靈魂在肉體死后究竟怎么樣。同樣,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產生了。隨著宗教的向前發展,這些神愈來愈來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發展中自然發生的抽象化過程——幾乎可以說蒸餾過程,在人們的頭腦中,從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許多神中產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觀念。
因此,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象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但是,這個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這個在中世紀的集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作用的問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這個問題以尖銳的形式針對著教會提出來: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
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創世說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可知論不可知論了,也是這部分的重點內容。就像我之前說的,恩格斯這樣隨便的分類其實是不夠嚴謹的,也絕不是某些人曲解的那樣搞對立。
……寫太多了,腿都坐麻了,看來下次盡量控制好字數,耽誤了拉屎未免就因小失大了。
再再再補充:本來為了不跑題用了客觀意志,不過更到現在既然已經徹底跑題了,我也就直接擺了,改成絕對精神算了。
很多人對于馬克思的認識似乎是整個辯證唯物主義中的所有思想全都是馬克思自己獨創的一樣,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倒不如說,其實馬恩的思想中,絕大多數都是繼承性整合性的內容。比如對于客觀事物的看法,也就是現實的事物以及人通過實踐活動對物質的改造,在黑格爾哲學中甚至更早,在康德哲學中就已經取得了相應的認識,黑格爾的世界精神并非在這個意義上的唯心,課本上對于客觀唯心有一定程度的庸俗化,似乎這個東西是反客體的,反實踐的,其實并非如此。
舉個例子,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第五章說過這么一段話:但是,無論普遍的現實也好,特殊的現實也好,以前的觀察認為是存在于個體以外,而現在就是個體自己的現實,就是它的天生的軀體;至于屬于個體行動的那種表示,現在也同樣落在個體的軀體上來。在心理學的考察里,認為自在而自為地存在著的現實與特定的個體性是彼此關聯著的;但是在這里特定的整個個體就是觀察的對象,而對象的兩個對立面都在這個整體自身。因此,個體的整個外在,不僅包含著原始的存在,亦即天生的軀體,而且也包含著內部活動所形成的部分;身體可以說是非形成的與形成的存在的統一體,是被自為存在滲透了的個體現實。個體的這個既包含著特定的原始固定部分又包含著只通過行動才能形成的特征的整個外在,是客觀存在著的,而這個存在則是個體的內在的一種表示,換句話說,就是所謂意識和運動的一種表示。
這么長一段,其實就是一個意思:人和人的活動是客觀存在的,而馬克思實踐創造人的觀點正是從黑格爾那里繼承而來的。
由于列寧對于物質客觀實在性的定義,很多朋友會認為黑格爾是反對物質客觀實在性的,但其實并不是如此,只是黑格爾不講“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對象”。
舉個例子,還是精神現象學:那最初或者直接是我們的對象的知識,不外那本身是直接的知識,亦即對于直接的或者現存著的東西的知識。我們對待它也同樣必須采取直接的或者接納的態度,因此對于這種知識,必須只象它所呈現給我們那樣,不加改變,并且不讓在這種認識中夾雜有概念的把握。感性確定性的這種具體內容使得它立刻顯得好象是最豐富的知識,甚至是一種無限豐富的知識。對于這種無限豐富的內容,無論我們追溯它通過空間和時間而呈現給我們的廣度,或我們從這種豐富的材料中取出一片斷,通過深入剖析去鉆研它的深度,都沒有極限。此外感性確定性又好象是最真實的知識;因為它對于對象還沒有省略掉任何東西,而讓對象整個地、完備地呈現在它面前。但是,事實上,這種確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說是最抽象、最貧乏的真理。它對于它所知道的僅僅說出了這么多:它存在著。
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現實的對象的認識,也就是感性的認識,歸根結底說明了這樣一件事,那就是這個對象,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
之所以黑格爾講對象,在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桌子是客觀實在的,那么,從桌子誕生起,桌子這個概念是否也成為一種客觀實在?桌子這個概念同樣獨立于個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能為人所認識。將這種思路擴展到世界本源上,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物質是客觀實在的,那么物質產生之前是由什么來決定物質的性質及其實在性的?黑格爾對此提供的答案是“概念”,也就是概念性的“絕對精神”。同樣在概念性的問題上,黑格爾談論了國家精神,民族精神等等,并將其描述為個人自由實現的必然形式——這才是馬克思批判的重點(詳情請閱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馬克思對于黑格爾的批判是更加歷史性的,意識形態性的批判。是在于黑格爾既然承認概念與物質的運動性,卻偏偏把國家和民族看作一種長期存在的事物,認為一種在現實中已經明顯出現問題存在具有長期存在下去的合理性。是在于已經明明看到了階級存在的不合理,卻偏偏不肯更進一步,幫助無產階級解開自身的枷鎖,只知道在那說什么“存在即是合理”來自我安慰。
比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的這一段話: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對這種哲學的批判不但是對現代國家和對同它聯系著的現實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對到目前為止的德國政治意識和法意識的整個形式的最徹底的否定,而這種意識的最主要,最普遍,升為科學的表現就是思辨的法哲學本身。如果說,思辨的法哲學,這種關于現代國家(它的現實還是彼世,雖然這個彼世不過是在萊茵河彼岸)的抽象的,脫離生活的思維只在德國才有可能產生,那末反過來說德國人之所以有可能從現實人抽象出現代國家的思想形象,也只是因為現代國家本身是從現實人抽象出來的,或者只是幻想地滿足整個的人。德國人在政治上考慮過的正是其它國家做過的事情。德國是這些國家理論上的良心。它的思維的抽象和自大總是同它的現實的片面性和低下并列。因此,如果德國國家制度的現狀代表了舊制度的完成,即表現了現代國家機體中的這個刺的完成,那末德國的國家學說的現狀就表現了現代國家的未完成,表現的現代國家的機體本身的缺陷。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德國過去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對者,那它就不會集中于自己本身,而會集中于只用一個辦法即通過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上去。
西方哲學的立場其實一直都是現實的人和人的實踐的自由,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并沒有與他人不同。不同的是,馬克思以極大的激情與正義,批駁了他人安于現狀,害怕流血,害怕革新的怯懦,以及搖擺不定的小資產階級立場。不要管什么世界的本質,就從直接的現實性上來說,就從具體人的感性的實踐來說,世界就是物質的——因此,世界是屬于勞動者的,人類社會也是屬于勞動者的——因此,無產階級是背負著最沉重枷鎖的階級,也是最應該得到解放的階級——因此,無產階級的革命,毫無疑問是正義的。
最后,最近重看毛主席的實踐論,想說幾句閑話。
我們的教育總是過于強調權威性,似乎某種觀點一旦蓋棺定論,就變得不容反駁。但說到底,資產階級對于思想的神圣化,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對思想的扭曲與控制變得不容置疑。這種斷層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毛主席就成為了歷史課本上唯一具有歷史性錯誤的領導人物,而下崗潮等更具危害性的歷史事件,則從課本上徹底消失。
馬克思主義是充滿了熱情的,激情澎湃的,義正言辭的,正氣凜然的思想,而不是干巴巴枯燥的理論地獄。就是要打破陳腐不堪的舊世界,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才能建立起真正正義自由的新世界,而且,如果無產階級真的可以聯合起來,任何力量在這一階級面前都是脆弱不堪的。掌握著現實的生產與知識的勞動者,無疑是人類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
我們也應該堅決反對對于思想不同的歷史人物的錯誤認識。正如過去正是因為日本軍力的強盛,才顯得抗日戰爭戰士們的偉大,如果真的像抗日神劇里面拍攝的那樣,抗日戰爭的歷史性意義就被消解了。同樣正是要認識黑格爾等人的偉大,才能夠感受到馬克思在批判過程中的熱情,積極的思考,以及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每天工作的疲憊,學習的痛苦而放棄對于自身的提高,資產階級科舉制度的分級,永遠無法徹底代表真正的學習的能力與水平,知識分子與勞動者在這一層面上被分離,是不正當也是不合理的。萬望同志們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大多是簡單易讀的,不要簡單的滿足于來自他人的二手甚至三手思想,(包括我這篇文章,雖說我盡可能地引用了原文,但說到底還是二手思想。)去讀,去宣傳,去幫助大家一起學習,并最終去實踐。
這就是馬克思的道理了。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