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和突厥的故事,能讓我看到一個非常鮮活的李淵。
當年大唐創業階段,李淵曾經和突厥簽了近似于“稱臣”級別的“同盟”條約:
即立自手疏與突厥書,曰:......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
李淵和突厥的故事,能讓我看到一個非常鮮活的李淵。
當年大唐創業階段,李淵曾經和突厥簽了近似于“稱臣”級別的“同盟”條約:
即立自手疏與突厥書,曰:......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従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大唐創業起居注》
表示希望突厥老鐵和我一起干,不侵百姓,以后征伐所得可以給你分紅。
后來平薛舉時候:
唐高祖武德初,以豐州絕遠,先屬突厥,交相往來,吏不能禁。隱太子建成議廢豐州,絕其城郭,權徙百姓寄居于靈州,割并五原、榆平之地。於是突厥遣處羅之子都射設率所部萬馀家入處河南之地,以靈州為境。《冊府元龜》
用割地給突厥,換取了突厥對他的承認以及對薛舉的袖手旁觀。
當然,“正史”里也有記載李淵對突厥的態度:
武德元年,骨咄祿特勒來朝,帝宴太極殿,為奏九部樂,引升御坐。《新唐書·突厥列傳》
從以上三段記載,大致可以看出大唐剛創業的時候,李淵對于突厥的態度是很微妙的,很怕突厥以新興建立的唐為敵,所以可能做了一些“稱臣”、“割地”的舉動。
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時間換空間”,之后李世民一直對突厥“念念不忘”大概也正是老爹當年的“屈辱”,后來大唐終于滅掉突厥后,已經成為太上皇的李淵難得的非常高興了一次:
上皇聞擒頡利,嘆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復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馀人及諸王、妃、主置酒凌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資治通鑒·唐紀九》
注意這次是李淵主動安排酒宴(上皇召),并且在酒宴上親自彈琵琶,李世民在旁邊起舞,玄武門之變后難得的父慈子孝名場面。
李淵對滅掉突厥的興奮非常持久,似乎是他成為太上皇后除了給李世民生弟弟最值得高興的事了,幾年以后,李淵又想起突厥頡利可汗:
戊午,還宮,從上皇置酒故漢未央宮。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奉觴上壽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悅。殿上皆呼萬歲。《資治通鑒·唐紀十》
李淵“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笑言:“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淵和突厥,和殺了自己另外兩個兒子的兒子李世民,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唐氣象之中也算是“一笑泯恩仇”了吧!
通過李淵前后對突厥的表現,一個形象鮮活的大唐開國皇帝、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淵,躍然紙上,讓人唏噓不已。
李淵應該是最被低估的開國皇帝了,無奈李世民太耀眼了,李世民晚年的太子之爭也讓他切身體會到了當年李淵身為人父的處境,也算是因果報應吧。子孫有樣學樣,不過李世民還算幸運,李承乾還沒釀成大禍就被拿下了。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