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用科學知識化解誤解(讓奶奶理解這是正常階段)
明確認母期的本質
向奶奶解釋:6個月至2歲的寶寶會進入“依戀敏感期”,這是大腦發育的自然結果——寶寶通過識別最親密的照顧者(通常是媽媽)建立安全感,并非排斥其他人。
話術參考:
“媽,最近寶寶特別黏我,其實是這個年齡段正常的現象。育兒書上說,這就像寶寶在確認‘誰是最能保護我的人’,等他安全感足夠了,自然會愿意親近其他人的。”
強調階段性,給出希望
說明認母期是暫時的,且奶奶的持續互動能為未來打下基礎。
話術參考:
“等寶寶再大一點,他會開始對更多人產生興趣。您平時多陪他玩,他記住您的好的,以后肯定和您親!”
第二步:用“看見+感謝”化解情緒(肯定奶奶的付出)
認可奶奶的失落感
避免否定奶奶的情緒(如“這有什么好計較的”),而是共情她的感受。
話術參考:
“媽,我看出您最近有點難受。您這么疼寶寶,他卻暫時只找我,換作是我也會傷心的。”
具體化感謝,強化價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提及奶奶的貢獻,尤其在孩子面前。
行動示例:
- 當奶奶泡好奶粉時,抱著寶寶說:“看,奶奶給我們沖的奶多香呀!謝謝奶奶!”
- 寶寶哭鬧時,主動說:“奶奶最會哄寶寶了,快讓奶奶抱抱試試?”
第三步:設計“低壓力互動”(讓奶奶和寶寶自然親近)
從“旁觀陪伴”過渡到“參與互動”
初期讓奶奶在媽媽陪伴下與寶寶互動,降低寶寶的抗拒感。
具體方法:
- 三角游戲法:媽媽抱著寶寶坐,奶奶坐在對面用玩具逗寶寶,逐漸靠近。
- 接力照料:媽媽給寶寶喂完奶后,順勢讓奶奶接手拍嗝,同時媽媽保持肢體接觸(如輕握寶寶的手)。
綁定奶奶與愉悅體驗
將奶奶與寶寶喜歡的活動關聯,建立積極印象。
創意方案:
- 如果寶寶喜歡洗澡,讓奶奶負責準備洗澡玩具,邊洗邊唱兒歌。
- 奶奶每天固定時間給寶寶講一個簡短繪本(選擇有觸摸機關的趣味書,分散寶寶對“換人抱”的注意力)。
第四步:給奶奶“專屬高光時刻”(提升成就感)
發掘奶奶的獨家技能
根據奶奶的特長設計專屬互動,比如:
- 擅長手工:教奶奶做簡易感官瓶(塑料瓶里裝彩珠、亮片),吸引寶寶注意。
- 喜歡唱歌:錄下奶奶唱的搖籃曲,播放時告訴寶寶:“這是奶奶專門給你唱的歌哦!”
儀式化“奶奶時間”
每天設定10-15分鐘“奶奶專屬時段”,由奶奶帶寶寶做固定活動(如曬太陽、看窗外小鳥),媽媽暫時離開視線但不走遠,逐步延長分離時間。
第五步:長遠鋪墊(為未來親密關系打基礎)
制造“奶奶驚喜”
偶爾以奶奶名義給寶寶小禮物(如新玩具),并強調:“這是奶奶特意給你選的!奶奶多疼你呀!”
記錄互動瞬間,強化情感聯結
拍攝奶奶和寶寶的溫馨瞬間,制作成照片墻或小視頻,邊看邊對寶寶說:“看,奶奶多愛你呀!”
關鍵原則提醒
- 避免強迫分離:不要強行把哭鬧的寶寶塞給奶奶,這可能加劇寶寶的焦慮和奶奶的挫敗感。
- 媽媽保持“橋梁”姿態:初期主動充當奶奶和寶寶之間的“翻譯官”(如:“寶寶你看,奶奶在學小鴨子叫呢!”)。
- 給奶奶適度“放權”:在非核心照料事務上(如選衣服、買輔食),多詢問奶奶意見,提升她的參與感。
通過科學的解釋、情感的支持和循序漸進的互動設計,既能保護寶寶的安全感,也能讓奶奶感受到被重視,最終幫助全家平穩度過認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