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變清代表國泰民安這話雖然是迷信,但想想這個邏輯又是對的,因為國泰民安了才有余力治理環境所以黃河才會變清,所以說黃河變輕代表國泰民安也沒錯。
在古代,黃河清反而是大旱的征兆。。...
黃河變清代表國泰民安這話雖然是迷信,但想想這個邏輯又是對的,因為國泰民安了才有余力治理環境所以黃河才會變清,所以說黃河變輕代表國泰民安也沒錯。
在古代,黃河清反而是大旱的征兆。。黃是因為水中帶泥沙淤積,如果流速慢,泥沙能沉淀自然就不黃了。上游流速慢可能是降水量減少了。民國有一次黃河清,然后就是十年大旱,實際上黃河在17年左右就變得清澈了,這和上游的水土治理是分不開的。17年可能是全清了,我們這在10年左右吧,從黃河引來的之流就比較清了,因為不是一直有水定期放水,一兩個月底層會有薄薄一層沙。
黃河含沙量大也有好處,就是把泥沙搬運到海邊,天然填海造陸,宋朝的沈括就記載了太行山上發現很多蚌殼化石,但不是河蚌是海蚌,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處的蚌殼也是海蚌,實際上本來太行山和燕山是靠海的,整個華北平原主要就是黃河的泥沙沖擊而成,就算是現在,黃河入海口還能每年造陸一萬到三萬畝。
然有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的作用,但是水土流失對中游的危害更為直接和嚴重,黃河下游流向還算順暢,中上游大“幾”字型每年光凌汛都受不了了,還想夏汛么?治黃河沙含量和降低河道高度絕對是大利。
黃河水清除了客觀因素和植被恢復之外,還請大家記住一位叫朱顯謨的院士,正是因為朱顯謨院士的十六字方略和對黃河親自調研出的治理方法,讓黃河的水中含沙量從每年12億噸降低到每年2億噸,這不僅是客觀因素,更是朱院士團隊60年來嘔心瀝血的成果。
還有,勘誤一下剛才科普的內容,是28字方略,不是十六字:
朱顯謨院士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28字方略”。他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的方案,因為黃土高原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地方,降水是它主要的水資源,他希望通過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作為解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科學依據,所以自此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觀點:黃土高原的治理必須走綜合治理的道路?!懊准Z下川上塬”,在兩溝之間加了一個川道和溝上面的平頂塬作為種糧食的地方?!傲止聹仙喜怼保跍系篮蜏喜砣シN林果?!安莨嗌掀孪聢q”,把草灌放在類似坡地這樣的地方,也是一個解決當地生態綜合治理、保護農業生產的綜合方略。
冷知識,小浪底是中美蜜月期的時候和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合作選址建造的,中國水利局從此和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開啟了長達30多年的技術合作直到現在。相比于蘇聯援建的造成了渭河平原鹽堿化,如今兩位院士力主廢除的三門峽工程,小浪底在治理黃河上無疑貢獻大的多。相必還是中美氣候水文條件的相似性導致合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吧。
黃河治理其實和經濟發展高度相關,因為治理黃河需要巨量的穩定的財政支持和政策的連貫性,而財政離不開經濟發展,政策離不開對當前環境的認識準確。
而這兩個是在經濟匱乏時期,優先級并不高,為什么這幾年一直提生態文明建設。
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宜居,而是從經濟總體上看,過度發展粗放式的經濟模式,可以短時間迅速發展,但是后期的維護治理,甚至比這一波富貴更貴!
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優化環境,發展綠色產業。換句話說,如果黃河治理可以被提上日程,那么說明,經濟已經到了一定高度,國家行政能力組織動員能力也有相應提高,于是可以騰出手并有錢整治黃河,然后再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各種方案和工程,意味著國家生產力的提高和整體規劃的進步,最后隨著黃河流域的不斷治理,才能越來越多人的不受影響,才能為后續謀發展,才能讓人回到故土,某種程度上說,鄉村振興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挺佩服治理黃河,植樹造林的這類同志,雖然我老家不是這一代,但是太行山下,環境破壞帶來的收益和為整治環境付出的代價完全不成正比,過去我們縣發家致富的全是崩山賣石頭,挖煤(以前我們縣的煤質量還不錯,甚至專門有鐵路往外運)或者加工石子的石子廠,不出事兒還好,一出事兒好幾家披麻戴孝,危險系數很高,而且這么一破壞,很多村民的連放羊都沒地方了,只能種地。而崩山的后續反應對農田破壞也是相當嚴重的,每年雨季,泥石流大小都有,且保不住水,現在村民雖然都外出打工,山區耕地少,但是那也是小一萬塊啊。而這一系列計劃,甚至從毛主席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我去山里玩兒,真是五分鐘只碰到兩戶人家,然后摩托聽到旁邊找個樹林子小解,看到草堆里有一個引水渠,水泥地。
上面淺淺的有幾個字,百年大_(第四個字我不認識,像繁體,但看不出來,水沖的痕跡很淡了),一九五六?,F在已經不用了,但是工程只有一處兩米的坍塌。很容易修復,這個工程可以非常方便的提供水源,且不破壞環境?,F在講綠色發展,我是深有感觸的,一開始我真覺得就是個口號,后來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對我感觸挺深的。所以這類政策我是真支持,我們縣也真需要這樣發展,否則真的只剩下種糧食作物,崩山,像新的電商,經濟作物推廣,養殖業,農產品加工這類根本沒有,這些豐富本地市場的全起不來,人也只能干那幾樣,根本發展不起來。
現在看來短期(十年內)不太現實? 黃河的徑流量太少太少 可通航的路段也斷斷續續 微乎其微 主要是通航條件太差 不僅僅是靠治理泥沙就能實現的 主要提及的就是下游通航 顯而易見的難點或者說是阻礙太多太大了 下游水淺 僅部分河段可汛期通航 北方城市缺水 需要黃河供給 鮮有支流沒有形成河網 橋梁太多 建造時沒考慮通航條件 小浪底水庫三門峽大壩沒有船只升降功能等等? 就是光河南山東段10年內都很難實現全線全季通航? 小噸位,部分河段,汛期倒是可以。
第一次了解到黃河水清了不是那些新聞播報里,而是早年前看特型演員劉勁在微博上吐露他最近的“困惑”,就是那時他在拍總理回延安視察這段內容,但有個問題讓攝制組給難住了,就是現在的延安綠化工作做得太好了,攝制組居然找不出一處還原當年荒涼的黃土高坡的環境,還有一組拍攝內容就是說總理站在黃河邊上,但問題又是黃河水都變清了怎么拍?所以攝制組把這些綠化環境用電腦特效重新處理才還原當年的效果,當然劉勁產生這種困惑是“美麗的困惑”,如果周總理在天之靈知道這事的話應該是相當欣慰吧。
其實雷雷沒有說一點,“海晏河清”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治國最高理想之一,現在在我們這里實現了,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古人技術實力低,所以追求也低。大部分吃飽飯就算是盛世了。我們現在有了現代科學了,應該追求更好的目標。海晏河清成為過去式了。
重要在于是人為治理出來的還是自然形成的,一個代表國泰民安一個代表自然災害。
黃河短時間內變清是好事,代表著治理得好;如果是以千年為單位逐漸變清,那可能就是會導致物種大滅絕的大事了。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