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引入海水,沙漠將面臨災難。
中東部分國家嘗試過此舉,結果海水滲透沙漠,導致大片區域變成不宜生物棲息的鹽堿地。
沙質松散,水分易深滲,無論淡水還是海水都難以在地面長久停留。海...
一旦引入海水,沙漠將面臨災難。
中東部分國家嘗試過此舉,結果海水滲透沙漠,導致大片區域變成不宜生物棲息的鹽堿地。
沙質松散,水分易深滲,無論淡水還是海水都難以在地面長久停留。海水灌入沙漠,要么蒸發留下鹽分和雜質,污染沙地;要么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我國西北許多干涸的咸水湖床已成鹽堿地,湖岸無法形成綠洲,如羅布泊。
海水輸送至高于海平面的沙漠困難重重,沙丘連綿,存水地點難覓,即便找到,容量也有限。
即使沙漠中灌入大量海水形成湖泊,也不會產生綠洲。波斯灣、達格圖湖周邊就沒有綠洲。這些地區的綠洲主要由其他自然因素形成,與海洋關系不大。
我們大多數人的誤區就是:
(1)未明白沙漠與水體底部的不同;
(2)只關注水的存在而忽視水質和輸水過程;
(3)未考慮氣候、風帶、土壤等因素在綠洲形成中的作用;
(4)錯誤地將巖漠、礫漠中的湖泊等與綠洲混為一談。
沙漠存水困難,海水引入沙漠并不現實。即便強行造成咸水湖,其鹽分也會阻礙陸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亦難以存活。
有人提出,湖陸風可能帶來濕氣,但沙漠蒸發量大,水汽在輸送過程中損失嚴重。
造出綠洲,受限于當地氣候,維護成本高,且影響范圍有限。增大湖泊面積也無法改變這一狀況,反而可能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自然綠洲的形成條件包括:山脈阻擋濕潤氣流形成地形雨;高山融水季節性輸水;地下河在低地出露;暖流使海風帶來降水。沙漠中人工造湖難以復制這些條件。
一些設想超出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視了自然規律。比如,要改變撒哈拉沙漠,就必須改變全球氣候,這是目前不可能的。
至于在湖中種植“海水稻”和“紅樹林”,這些植物生長條件復雜,沙漠湖泊惡劣的自然條件可能無法支持它們的生長。具體情況還需詳細分析。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