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全國股轉系統”)屬于場內交易還是場外交易,需要從不同角度理解,結論是:
新三板(特指基礎層和創新層)本質上屬于場外交易市場(OTC),但它是高度組織化、受到嚴格監管的全國性公開證券交易場所,不同于傳統的、分散的場外柜臺交易。北交所是場內交易市場。
以下是詳細解釋:
交易機制的核心特征(場外屬性):
- 非連續競價交易:?新三板(基礎層和創新層)的主要交易方式是做市交易和集合競價交易(基礎層每日僅1次集合競價撮合,創新層每日5次)。這與滬深交易所主板的連續競價交易(開盤集合競價后,交易時間內連續撮合買賣指令)有本質區別。
- 協議轉讓:?雖然比例下降,但協議轉讓仍然存在,允許買賣雙方私下協商價格并通過系統報單成交。這完全是場外交易的特征。
- 做市商制度:?做市交易依賴于做市商(通常是證券公司)提供雙向報價(買入價和賣出價)來維持流動性,投資者與做市商成交,而非投資者之間直接撮合。這也是場外市場常用的機制。
- 這些特征——非連續競價、做市商主導、允許協議轉讓——是典型的場外交易市場的核心標志。
組織化和監管程度(接近場內屬性):
- 全國性統一市場:?新三板是由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全國唯一的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平臺。它不同于過去分散的地方性股權交易中心(俗稱“四板”)。
- 中央對手方清算:?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結算)統一負責登記、存管和清算,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這是場內市場的重要特征。
- 嚴格的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掛牌公司需要經過券商推薦、全國股轉公司審核,并持續履行強制性信息披露義務(盡管標準低于上市公司),接受證監會和全國股轉公司的監管。這與場內市場上市公司受到的監管有相似性。
- 公開透明的交易系統:?所有交易指令都通過全國股轉公司的電子交易系統進行申報、撮合(集合競價)或顯示(做市報價),交易信息(價格、成交量等)公開透明。
與場內交易所(滬深交易所)的關鍵區別:
- 掛牌/上市門檻:?新三板對企業財務、規模等要求遠低于滬深證券交易所的IPO門檻。
- 投資者門檻:?新三板(特別是基礎層和創新層)有較高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金融資產門檻等),限制了參與者的范圍。
- 流動性水平:?總體上,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的流動性顯著低于滬深交易所,這是場外市場的普遍特征。
- 交易機制差異:?如前所述,非連續競價(集合競價次數有限)和做市商主導是其核心區別。
北交所的特殊地位:
-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改革后,原精選層平移設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交所)。
- 北交所是標準的場內交易所(場內市場):?它采用與滬深交易所類似的連續競價交易機制(結合集合競價),上市公司要求高于新三板創新層,被視為中國的第三家證券交易所。北交所上市公司來源于新三板創新層,兩者是轉板關系。
總結:
- 從交易機制(非連續競價、做市主導、協議轉讓)的本質來看,新三板(特指基礎層和創新層)更符合場外交易市場(OTC)的定義。?它是針對非上市公眾公司的、高度組織化的場外市場。
- 從市場組織、監管嚴格程度、中央清算等角度看,它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重要的公開證券交易場所之一,是國家級場外證券交易市場或公開的OTC市場**。
- 不能簡單地將其等同于滬深交易所這樣的場內市場,也不能等同于完全分散、缺乏監管的傳統場外柜臺交易。
- 北交所是從新三板精選層升級而來的、獨立的、標準的場內證券交易所。
因此,回答“新三板是場內還是場外交易?”時,最準確的表述是:新三板(基礎層和創新層)是中國法律認可的、全國性的、公開的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北交所是其最高層級獨立發展而成的場內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