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戰后法國經濟受損,法郎貶值嚴重。法國提出向北洋政府返還庚子賠款未兌部分,用以支持中國的發展與民生項目。然而,這背后隱藏著一個陷阱。
法國提出的條件是,中國需先償還中法實業...
1922年,一戰后法國經濟受損,法郎貶值嚴重。法國提出向北洋政府返還庚子賠款未兌部分,用以支持中國的發展與民生項目。然而,這背后隱藏著一個陷阱。
法國提出的條件是,中國需先償還中法實業銀行的債務。當時法國有兩種法郎:流通中的普通法郎和虛擬的金本位“金法郎”。后者在實際中并不存在。法國要求中國以高價“金法郎”兌換貶值的普通法郎,導致中國需多支付6500萬銀元。
1922年,法國依靠《辛丑條約》中的特權,按“金法郎”價值凍結中國的關稅和鹽稅,用以抵扣給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賠款。這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大規模抗議。但北洋政府軟弱無力,未能解決此事。
1924年,段祺瑞上臺,面對直奉戰爭引發的財政危機,提取了被法國凍結的2600萬關稅。在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的調解下,他的政府簽訂了一份密約,秘密支付了中法實業銀行所有款項,直至1947年。這一密約后來曝光,導致人民憤怒。段政府撤職了相關官員,但秘密償還行為仍在進行。
這就是震驚全國的“金法郎案”,據估計中國損失高達8000萬銀元。
接下來談談大清時期的一樁事件。
庚子事變后,英法等列強傳教士在中國獲得更多權力,招收各種閑雜人員入教。這些人倚仗傳教士的庇護,為害鄉間,清政府不敢干涉,民眾對此既恨又怕。
1905年江西,法國傳教士王安之縱容教徒羅某作惡。新昌的龔棟等人為此與羅某發生沖突,最終羅某被殺。王安之要求清廷懲處龔棟,龔棟等人被捕。新昌百姓組織起來抗議,清政府無法鎮壓。
清政府派出知縣江召棠前去調解。江召棠以廉潔和正直著稱,他成功說服龔氏族人撤營,并將涉案者送至南昌處罰,但未判死刑。
1906年,天主教與耶穌會教徒間的沖突導致兩名教徒被捕。王安之邀請江召棠商議釋放這兩人。2月20日,江召棠赴宴期間,因拒絕王安之的無理要求,被王安之殺害。
消息傳出,江西民眾震怒,決定武力反抗。他們攻入南昌天主堂,殺死王安之等傳教士,并破壞教堂。3月1日,江召棠去世。
英法兩國隨后派兵艦威脅清政府,要求懲處肇事者并賠償損失。清政府屈服,執行了英法的要求,錯判江召棠自殺,并鎮壓民眾。
這一事件被稱為清末三大教案之一的“南昌教案”,江召棠及江西民眾因此蒙受了巨大的冤屈。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