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輯錄的二十四個宣揚孝道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極廣,對傳統孝道觀念的塑造影響深遠。它們大多取材于古代傳說或史書中的記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輯錄的二十四個宣揚孝道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極廣,對傳統孝道觀念的塑造影響深遠。它們大多取材于古代傳說或史書中的記載,旨在用極端或感人的事例宣揚孝行,但其中一些故事在現代視角下存在很大爭議,被認為包含愚孝、迷信甚至殘忍的內容,不符合現代倫理道德觀。
以下是“二十四孝”故事的主要內容概要:
- 孝感動天(舜):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依然極其孝順和友愛。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大象替他耕地,鳥兒替他除草。
-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老萊子,年過七十,為了逗年邁的父母開心,穿著五彩衣服扮成孩童玩耍,甚至假裝跌倒學嬰兒啼哭。
- 鹿乳奉親(郯子):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治療。郯子披上鹿皮混入鹿群取乳,險些被獵人射殺。
- 為親負米(子路):孔子弟子子路,年輕時家境貧寒,自己常吃野菜,卻從百里外背米回家奉養父母。
- 嚙指痛心(曾參):曾參在山中砍柴,家中來客,母親咬破手指。曾參在山中突然心痛,知母親召喚,立即背柴回家。
- 蘆衣順母(閔損):閔損(子騫)的繼母給自己生的兩個兒子穿棉衣,給他穿蘆花做的“棉衣”。父親知道后要休掉繼母,閔損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為由勸阻。
-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文帝以仁孝聞名天下,母親薄太后臥病三年,他常衣不解帶侍奉,母親服用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 拾葚異器(蔡順):王莽亂世饑荒,蔡順拾桑葚,將成熟的黑葚和未熟的紅葚分裝。赤眉軍問他為何,他說黑葚給母親吃,紅葚自己吃。赤眉軍感其孝,贈米肉。
- 埋兒奉母(郭巨):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親常省下食物給孫子。郭巨擔心養兒子會影響供養母親,決定埋掉兒子。挖坑時得黃金一釜,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爭議極大!現代普遍認為此行為是殘忍、愚昧的“愚孝”)
- 賣身葬父(董永):董永家貧,父親死后無錢下葬,便賣身為奴籌錢。在去財主家途中,遇一女子(七仙女)自愿嫁他為妻。女子十日織錦百匹償債贖身,后飛升而去。
- 刻木事親(丁蘭):丁蘭幼喪父母,因思念父母,刻木雕像,事之如生。妻子好奇用針刺木像手指,竟流出血。丁蘭知后休妻。(迷信色彩濃重)
- 涌泉躍鯉(姜詩):姜詩夫婦侍母至孝,母親喜喝長江水和吃鯉魚。一次姜妻取水遇風遲歸,姜詩疑妻怠慢母親將其逐出。后感動上天,院中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供母。(包含對妻子的不公)
- 懷橘遺親(陸績):六歲的陸績在袁術家做客,藏了兩個橘子于懷中。臨走時橘子掉出,袁術問,他說想帶回去給母親嘗嘗。
- 扇枕溫衾(黃香):東漢黃香九歲喪母,對父親極孝。夏天為父親扇涼枕席,冬天用身體為父親暖熱被褥。
- 行傭供母(江革):江革少年喪父,侍母極孝。背母逃亂,遇賊欲劫殺之,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賊感其孝放行。后他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赤腳,母親所需應有盡有。
- 聞雷泣墓(王裒):王裒母親生前怕雷。母親死后葬于山林,每逢雷雨天,王裒便奔至墓前,跪拜哭泣安慰母親:“裒兒在此,母親莫怕。”
- 哭竹生筍(孟宗):孟宗母親病重,冬日想吃鮮筍。孟宗無計可施,抱著竹子哭泣。孝感天地,地裂,長出數莖嫩筍。(傳說性質)
- 臥冰求鯉(王祥):王祥繼母冬日想吃活魚。王祥解衣臥于冰上,冰融化,躍出雙鯉。(傳說性質,行為危險,不科學)
- 扼虎救父(楊香):十四歲的楊香隨父下地,父被猛虎叼走。楊香徒手扼住虎頸,虎受驚逃走,父得救。(勇氣可嘉,但行為極其危險)
- 恣蚊飽血(吳猛):八歲的吳猛家貧無蚊帳,為了讓父親不受叮咬,他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由蚊子叮咬自己。
- 嘗糞憂心(庾黔婁):庾黔婁任縣令,上任不到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即棄官歸家。父親病重垂危,醫生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嘗病人糞便,味苦就好。”庾黔婁嘗父糞,味甜,憂心忡忡。幾天后父亡。(愚昧迷信,不科學,不合衛生)
- 乳姑不怠(崔山南曾祖母):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由其兒媳(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每日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數年不懈怠。后長孫夫人臨終言:“吾無以報新婦恩,愿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崔家果然代代孝行。
-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身居高位,侍奉母親竭盡孝誠。每晚都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溺之器(馬桶),不曾間斷。
-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所妒,被迫改嫁,五十年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后,棄官尋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歷經艱辛,終于在同州找到母親,母子團聚。
重要提示:
- 歷史性與局限性:?“二十四孝”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映了當時對“孝”的理解。其中一些極端、迷信、不人道的行為(如埋兒、嘗糞、臥冰、恣蚊等),在現代社會是絕對不能效仿的,它們違背了人權、科學和基本倫理道德。
- 孝道本質:?現代意義的孝道,應著重于對父母長輩發自內心的尊敬、關愛、理解、陪伴和贍養,注重精神關懷和物質保障,強調平等、溝通與和諧。
- 批判性看待:?了解“二十四孝”是為了理解傳統文化,而非照搬其中的行為。我們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華(如尊老、感恩、關愛),去其糟粕(如愚昧、極端、殘忍、迷信)。
總而言之,“二十四孝”是重要的文化史料,但其具體內容,尤其是那些極端案例,在今天必須加以辨析和揚棄。其核心價值在于強調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和情感,而非那些荒誕離奇的行為方式。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