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林氏忠烈大多數是福建人!
1、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
林長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福建閩縣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書法家。林長民為中國憲政派 ,...
大家有沒有發現,林氏忠烈大多數是福建人!
1、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
林長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福建閩縣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書法家。林長民為中國憲政派 ,屬于“研究系” ,先后參加統一黨、共和黨、進步黨,歷任徐世昌國務院參議、汪大燮內閣司法總長、總統府外交委員會委員兼事務主任。
1901年,林長民與林紓、魏易等人主編《譯林》月刊。兩年后譯《西方東侵史》。1906年赴日本留學,旋回國,入杭州東文學校學習,畢業后再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專攻政法專業,在日留學時曾獲學士學位。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任福建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兼咨議局書記長。
1920年,與梁啟超等倡組講學社。民國一十四年(1925年),林長民充奉系將領郭松齡幕僚,參與討伐張作霖的戰事,被流彈擊中身亡。著有《鐵路統一問題》《敬告日本人》。
這里有人會問到梁啟超跟林氏有什么關系?
原來,梁啟超是梁思成的父親,梁思成是林長民的女婿,林徽因的公公就是梁啟超,所以梁啟超和林長民就成了親家關系。
2、林覺民(林徽因的三叔)
林覺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說5月3日]),福建閩縣人。
1911年春回國,在犧牲前,曾寫下兩封遺書,分別是《稟父書》和《與妻書》。后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起義失敗后,林覺民被晚清政府處決,妻子陳意映哀痛不已,兩年后郁郁而終。當時林覺民的兒子林仲新帶著父親的遺書逃亡時,途中遭到了強盜打劫,強盜看到遺書內容感動不已。林覺民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3、陳意映(林徽因的三嬸)
陳意映(1891-1913),耽詩書好吟詠,著《紅樓夢》人物詩一卷,后嫁革命黨人林覺民為妻,受其影響,帶頭放纏小腳,入陳寶琛夫人創辦的福州女子師范學堂學習,為該校首屆畢業生。其丈夫林覺民犧牲后,她因悲傷過度,年僅22歲病逝。
4、林尹民(林徽因的堂叔)
林尹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福建閩縣人,1906年自費東渡日本,入成城學校。
1909年畢業。旋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補為官費生,課余時間常習中外兵書。
1910年經林文介紹加入同盟會。
1911年4月,見福建黨人紛紛赴廣東,知有大舉,乃與友人攜帶軍械六箱返國。24日抵達香港,25日早到廣州。27日廣州起義發動時,參加攻打督署,力殺十余人。戰斗中受傷十余處,鮮血直流,仍奮勇殺敵,后中彈犧性。林尹民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5、林文(林徽因的叔叔)
林文(1887—1911),福建侯官(今閩侯)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5年赴日本留學,并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
1911年隨黃興參加廣州起義,英勇犧牲,時年僅二十四歲,安葬于廣州黃花崗。林文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6、林恒(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以及8個非血緣關系的空軍弟弟們
林恒(1916年-1941年),老家在福建。1935年,林恒從老家福建到北京報考清華大學機械系。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當時林恒已是清華大學機械系大一學生。放棄清華的學業,報考了航空學校,成為中央航空學校第十期學員。1940年,結業后,全級一百二十五人,他的結業成績名列第二。結業后,林恒來到成都,執行飛行任務。1941年,于成都空戰中犧牲。
林徽因寫給25歲已英勇犧牲的飛行員林恒弟弟的泣血悲歌:《哭三弟恒》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著你哭?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么給自己,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戰時你的安全,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有人就覺得奇怪了,林徽因不是兄弟姐妹加起來才6個嗎?哪來的9個弟弟?
事情就由1937年11月說起,日寇轟炸長沙,林徽因一家險些遇難,只得乘汽車取道湘西,逃往昆明。行至晃縣,已經無車可乘,林徽因又患上急性肺炎,高燒40度,梁思成著急的四處找旅店,只求一張能讓林徽因躺下來休息的床。
但晃縣難民太多了,一鋪難求,偏偏這時候又開始下雨,這一家人在雨中困頓,真是倒霉到了極點,正在走投無路無比沮喪之際,突然從雨夜中傳來一陣優美的小提琴聲,演奏的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
梁思成打了了機靈,有誰會在這種偏僻的小城拉小提琴?想必這位拉琴的一定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或許能找他幫一點忙?梁思成顧不上那么多了,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敲開了這所客棧的房門。樂曲戛然而止,梁思成驚訝地發現,自己面對的竟然是一群身著空軍學員制服的年輕人,8雙疑問的眼睛正望著他。梁思成素來不擅長社交,硬著頭皮作了自我介紹并說明來意。這些青年們卻出乎意料地熱心,立即騰出一個房間給林徽因養病。
自此,梁林夫婦跟這8位從淪陷區跑到昆明報讀空軍學校的飛行員學生們結下深刻的情誼。
在空軍學校的畢業典禮上,這8個人由于家人都在淪陷區無法來他們的畢業典禮,林徽因夫婦便代表他們家長參加了,此后便順理成章的把這8個可愛的大小伙認作了弟弟。到1938年,林徽因的親弟弟林恒為了實現報國夢也進入了空軍學校,于是,林徽因就有了9個空軍弟弟們。
按照慣例,他們每個人出征前都要留下親人的聯系地址,以備身后之用。
這些年輕人的家多在敵占區,不便聯系,后方沒有親屬,他們留下的也是梁家的地址。
然后,梁家開始一次又一次收到部隊寄來的陣亡通知書,以及他們的私人遺物。每一次接到遺物,作為“名譽家長”的林徽因都捧著它們,泣不成聲,心都“炸成了窟窿”。
當時中國的飛機都是從各國買的,本來資金緊張就買不起好的戰機,國府的貪污腐敗和宋美齡她們的折騰更是雪上加霜。
當時政府的貪污腐敗可怕到什么程度呢?
空軍后勤官員們不但在購買飛機時吃回扣買次品,在買回來后維護保養的軍費也要吃,管理后勤的官員們甚至把航空汽油和飛機上的零件拆下來倒賣!
中國空軍將士們便要經常駕駛這些缺少零件的戰機和日本空軍對戰。
本來中國的戰機數量就遠遠少于日本,戰機的質量就更不用說了,特別是日本的零式戰機出現后。不像陸軍打敗后機靈的還可以逃脫,空軍在天上只要被擊中基本上就注定死亡了。以寡擊眾戰機性能又差的中國空軍們便成為了抗戰時期死亡率最高的軍種,8年抗戰時期死亡率超過90%。
所以,凡是參加空軍的基本上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只是或早或晚而已,但這些熱血的青年們還是前赴后繼的從全國各地輾轉千里來加入空軍,他們并不將死亡當做畏途,死亡前能擊落一架敵機他們便心滿意足了。
8位弟弟之一的葉鵬飛曾經在飛行時兩次遇到空中停車事故,被迫跳傘逃生,飛機墜毀。葉鵬飛非常自責,跟林徽因說下一次他再也不會放棄飛機了。
1939年的4月,葉鵬飛在空中遇到了第三次故障,這一次他選擇保住飛機,拼了他最大的努力試圖迫降飛機,最后還是失敗了,摔死在重慶廣陽壩,這是林徽因家第一次收到噩耗,林徽因痛不欲生。
1940年9月13日,晃縣雨夜拉小提琴的黃棟權戰死在重慶上空,因飛機被打爆,無法收尸。不久“小提琴家”黃棟權的遺物也寄到了李莊……林梁夫婦對于黃棟權的死特別悲痛,因為當初正是他的琴聲才使我們同這批飛行員結下了友誼之緣的。
1940年3月14日,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死于成都雙流。12架日本零式戰機和10架其他戰機空襲成都雙流機場,機場為數不多的的戰斗機倉促起飛迎敵,林恒寡不敵眾,激戰半個小時后,被日機擊中頭部,血撒成都上空。雖然日軍戰機也被打下6架,打傷4架,但中國方面卻損失了13架戰機,飛行員犧牲8人,其中就包括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因林徽因病重,家人暫時隱瞞了她,梁思成以出差的名義趕往成都,梁思成回來時帶回了一塊林恒飛機的殘骸,他生前穿過的軍禮服,還有一把畢業紀念佩劍。
1941年9月。陳桂民在四川鳳凰山試飛蘇聯新提供的飛機時,遭遇了發動機故障,為了保住飛機選擇迫降,跳傘時壯烈殉職。自從陳桂民犧牲后,每年七七事變紀念日的中午十二點,梁思成都要帶領全家,在飯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鐘,來悼念一切我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抗日烈士。————梁從誡:《悼中國空軍抗日英烈》
一個又一個的犧牲...
1944年春天,林耀成為8人中最后一個幸存的了,他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害怕嗎?曾經的兄弟們已經全部戰死在祖國的天空了,我想他心里也的確是怕的,但對他來說有些東西比死亡更可怕。已經升任29中隊隊長的林耀率領戰機轟炸日軍運輸船隊,雖然成功炸毀多艘日軍船只,但他的飛機也被擊傷了,為了保存這架美國援助的P—40戰機林耀不想跳傘,因為在他眼里這架戰機遠比他的性命珍貴,最后在尋找迫降地點的時候飛機無力翻越山峰撞山身亡。
至此,林徽因的9個弟弟全部陣亡,其實不僅僅是她的9個弟弟,當時同批20多名學員無一幸存。
7、林孝恂(林徽因的爺爺)
林孝恂(?-1914年),字伯穎,福建閩縣(今福州)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林孝恂中己丑科考取二甲111名進士,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至三十一年(1905年)間,林孝恂三任石門知縣。林孝恂在石門縣任期內,鼓勵農桑,興辦教育,獎拔寒門學子,士林德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林孝恂改傳貽書院為石門縣學堂,實開創新學之始。
清亡后,林孝恂客居滬上,投股商務印書館以助力現代出版事業。
民國三年(1914年),林孝恂攜孫女林徽因移居北京前王公廠,與長子林長民同住,僅三月,即因病去世。
8、林則徐(林徽因的同族先祖,林氏同屬福建人)
林則徐(1785-1850),福建候官縣人,虎門銷煙作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禁煙第一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治理新疆 ,興修水利。這個英雄人物大家非常熟悉,這里不過多介紹。
9、林祥謙(林徽因的同族先祖,林氏同屬福建人)
林祥謙(1892年10月19日—1923年2月7日),福建閩侯尚干人,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成立,定于2月4日舉行全路總同盟罷工,林祥謙被指定為江岸地區罷工總負責人。2月4日,林祥謙下達罷工令,震撼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開始。2月7日,林祥謙與十幾名工會領導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軍閥逮捕。北洋軍閥以死威脅逼迫林祥謙下令復工,遭到林祥謙斷然拒絕,林祥謙說:“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最終慘遭殺害,年僅31歲。
10、林泰曾(林徽因的同族先祖,林氏同屬福建人)
林泰曾(1851年-1894年),字凱仕,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中國清代晚期海軍將領。
清同治六年(1867),林泰曾考入福建船政學堂,被派至“建威”號實習,遍歷南北各港。同治十二年(1873年)充任“安瀾”艦槍械教習,同年調任“建威”號大副,都司銜守備。
光緒三年(1877年),作為福州船政學堂首批出洋留學生之一,赴英國學習輪船駕駛、槍炮、戰陣之法。歸國后與劉步蟾合力將留學心得寫成題為《西洋兵船炮臺操法大略》的條陳,疾呼加強水師力量以抵御外來侵略。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之變”,清政府派軍赴朝以防日本趁機擴大事態,林泰曾奉命率“超勇”艦駐守仁川。
光緒十年(1884年)馬江海戰爆發,林泰曾率“超勇”“揚威”兩艦南下援救臺灣,途中因朝鮮“甲申事變”北返。
光緒十四年(1888年),與周馥、丁汝昌等奉命參照中外海軍規章陣法議定《北洋水師章程》。北洋艦隊組建,清廷授林泰曾左翼總兵兼“鎮遠”艦管帶,次年加提督銜。
光緒二十年(1894年),林泰曾率“鎮遠”等三艦赴朝鮮仁川,中日戰爭一觸即發。林泰曾主張將“鎮遠”等艦調回至威海備戰。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展開黃海海戰。戰爭中,林泰曾重創敵艦,力挽危局,最終此戰以日本艦隊首先撤離戰場而告終。同年十月,北洋艦隊返回威海衛,“鎮遠”艦進港時因避雷標而誤擦暗礁,船體底板破裂受損。林泰曾自認失職,于當夜服毒自盡。
11、林永升(林徽因的同族先祖,林氏同屬福建人)
林永升(1853-1894)字鐘卿,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參加了中國近代海軍學校的第一次遠航實習,周歷南北洋。后以千總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
1877年,作為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赴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在英國海軍裝甲戰列艦“馬那多”號實習。回國后調入北洋升任守備、都司,曾任“鎮中”艦管帶。
1887年,赴英國接收“經遠”艦,升任游擊管帶“經遠”艦。北洋成軍后升任左翼左營副將,后遷至總兵。林永升陣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戰中“爭先猛進,死事最烈”,照提督例從優議恤,并追贈太子少保。
12、林履中(林徽因的同族先祖,林氏同屬福建人)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是福建侯官人。
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學習航海駕駛。林履中學習刻苦,“在堂屢考優等”。1875年完成基礎學科學習,1876年冬,補“伏波”炮艦大副。
林履中為人認真不茍,雖然平時“深沉少語”,但“性情和易”,“藹然可親”。尤為難得的是,他生活作風上“勤慎儉樸,能與士卒同艱苦”。因此,士兵視之如父兄,戰時無不拼死效命。
1894年7月25日中日開戰,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遭遇,展開激戰。“揚威”是北洋水師中艦齡較老,作戰和防衛能力較弱的老艦,又處于右翼陣腳最外側。由于北洋水師陣列跨度較大,“定遠”、“鎮遠”的炮火不能支援到兩側陣腳的戰艦,于是“揚威”、“超勇”便遭到日本游擊隊"吉野"等四艦的猛攻。“超勇”、“揚威”先后中彈起火,正在此時,“濟遠”艦竟然轉舵逃跑,“撞揚威舵葉,揚威行愈滯,敵彈入機艙”,艙內彈炸火起,“漸不能支”。在此危急時刻,林履中親率千總三副曾宗鞏等發炮攻敵不止。但“揚威”首尾各炮已不能轉動,而敵炮紛至,艦身漸沉于海。林履中登臺一望,奮然蹈海,都司幫帶大副鄭文超和守備二副鄭景清同時落水。當時,“左一”魚雷艇駛至,投長繩相援,林履中推而不就,隨波而沒,時年43歲。
時人贊他“見危授命,激烈效忠,其所謂臨大節而不可奪者”。清廷得知其事后,下旨按總兵例議恤,并世襲騎都尉世職。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