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唐朝在冊戶口從天寶十四年的891萬戶銳減到廣德二年的290萬戶,正好是安史之亂爆發到結束前后的當年的數據,直接損失戶口三分之二。
安史之亂,砸碎了唐廷的實力杠桿...安史之亂平定的...
當初,唐朝在冊戶口從天寶十四年的891萬戶銳減到廣德二年的290萬戶,正好是安史之亂爆發到結束前后的當年的數據,直接損失戶口三分之二。
安史之亂,砸碎了唐廷的實力杠桿...安史之亂平定的當年,由于唐廷已經沒有什么禁軍了,所以西北竟然剩下朔方軍獨大。不過唐代宗剛即位看不清形勢,居然想要把朔方軍軍權給扒拉過來。朔方軍節度使仆固懷恩稍有不滿就反叛。
這次仆固懷恩的反叛實際上比安史之亂的直接后果還嚴重。因為仆固懷恩動輒引回紇、吐蕃、黨項、氐、羌等外族入華,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當帶路黨。而且河朔藩鎮是仆固懷恩故意讓安史舊將擔任節度使,并且和他們聯盟對抗朝廷。拿近代中國的叛國罪論處,足夠槍斃幾百次了。
但唐代宗終于發現自己闖禍了,發現皇帝根本惹不起朔方軍,竟然不敢公開承認仆固懷恩是叛國,說他只是被下屬蒙蔽。其實連仆固懷恩他媽都認為國家未負懷恩,懷恩謀反是對不起國家,認定他是謀反要與他斷絕關系。毫無疑問,仆固懷恩那妥妥就是叛國。要不是仆固懷恩最后一次當帶路黨時,突然病死在路途,恐怕仆固懷恩之亂比安史之亂傷害性更強。安史之亂所謂平定僅算是詔安,只是讓河朔藩鎮不再和唐廷爭天下,不再發動叛亂,但依舊不聽命唐廷。仆固懷恩還積極與河北獨立型藩鎮聯合,背唐之心明顯。
但史書就是這樣。唐代宗的處境就是不能得罪朔方舊將,竟然還反過來粉飾懷恩之罪,說他情有可原。就是為了不擴大化。史書再記載皇帝說的這些話,史學家們就認為仆固懷恩是被皇帝逼得太緊了所以謀反,也解讀為情有可原。這也是唐代宗實在惹不起這幫悍將了。要是換武則天時期,這種明顯叛跡處以極刑不說,還得把仆固懷恩給改個名叫毒蛇懷怨、毒梟忘恩什么的...但唐代宗不行,做領導的被扇了巴掌還得笑著說真舒服。
當時唐廷的統治其實已經叫做岌岌可危。東南那邊也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就連大名鼎鼎的李光弼,率軍前往平定東南叛亂,駐兵在徐州鎮守江淮,竟也開始不聽唐廷節制。代宗連續招他入朝,他都不聽命。代宗最后還把他在河中的母親給接到長安,實際上就是做人質了。李光弼倒是不久就病逝在徐州。不然啊,晚節不一定能保,搞不好又是一個擁兵自重的獨立藩鎮。
自安史之亂爆發后,朔方軍就幾次易帥。唐玄宗不信任與安祿山同為胡人的安思順,殺了安思順后讓關中漢人郭子儀任節度。后來,郭子儀退居二線,副使李光弼任節度。安史之亂平定后,朔方軍名將仆固懷恩任節度。唐朝就是依靠朔方軍平定了叛亂,但又無法節制朔方軍這些悍將。
仆固懷恩犧牲西北邊防,屢次當帶路黨,惡果就是吐蕃一度攻入長安,并且把河西、隴西全部侵占。要不是老帥郭子儀還在朝廷,能夠憑借軍中威望替朝廷暫時解決吐蕃占領長安以及安撫朔方軍中一些不跟著仆固懷恩的將領,這場叛亂絕對夠唐朝接近土崩瓦解、比安史之亂更糟的結果。長安雖然很快就收復了,但整個關中以西的河隴地區到近百年后才再次完全收復,硬生生整成了“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唐朝皇室李家號稱出身于隴西李氏,結果連隴西都丟了。隴西就是天水,渭河的上游。長安城邊渭河的上游都成了外邦之地。這個損失也是歷代罕有的巨大。
這時候人口多少了?大歷中,130萬戶。只剩下安史之亂前的近七分之一。唐代宗東邊有藩鎮割據,西邊有吐蕃外患,勒緊褲腰帶過了十幾年。
唐德宗在繼位之初的建中年間,試圖削藩,但又沒錢只得斂財,而且他是用藩鎮制藩鎮,整天挑唆藩鎮之間的矛盾,又搞得天下大亂,四處都是藩鎮叛亂和藩鎮混戰。藩鎮兼并戰結束了,照樣也不給朝廷分地盤。整了半天德宗是光投資沒收益。四面八方到處都是混戰,這次內亂其實也不比安史之亂的情況好多少。期間,四人稱王,兩人稱帝,號稱二帝四王之亂。其中借涇原兵變,德宗逃出長安,稱帝的朱泚還占據了長安,把唐德宗趕到了奉天。長安也淪陷,在外吃了一年多的苦,差點沒被亂箭直接射死。唐德宗這才明白他沒能力解決這個亂世,認命收手。從此以后,他在與節度使打交道時從鐵桿鷹派變成了堅定的躺平派。節度使愛咋咋,他只管斂財,順便把神策軍擴建成強大的禁軍。
直到唐德宗實質上的繼任者唐憲宗上臺,拿著德宗國庫攢的錢,實現元和中興,靠著神策軍禁軍的強大,才算是重新把握住央地實力杠桿,通過幾次硬仗讓獨立型藩鎮紛紛歸服。唐朝才算緩過來些。試圖推翻唐廷的反叛內戰和藩鎮兼并戰才算被遏制住。不過河北藩鎮在憲宗死后又開始搞世襲和高度自治。
這個時候,戶口也只不過是247萬。人呢?除了一部分可能成了被隱匿的奴婢、成了不上戶口的流民外,大多數都在玄宗、肅宗、代宗、德宗、憲宗的一連串戰亂中死了。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淮西,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名為大一統王朝,實際上戰亂叢生。戰一陣子,緩一段,戰一陣子,緩一段...尤其還伴隨著國土淪喪。
西漢七國之亂,三個月手起刀落,徹底結束。明朝的靖難之役,三年大局抵定,恢復正常。西晉的八王之亂倒是個破壞力真正夠勁的,主要是第二階段七年的亂局。但破壞力與安史之亂+仆固懷恩之亂+二帝四王之亂比起來,也差得遠。八王之亂主要是結局更悲慘。再就是晚清的列強+太平+回亂+捻軍,能夠一爭。而中唐大亂三連彈,結局最后到是隨著元和中興給軟著陸了。所以在歷代大王朝中,能抗揍到如此程度、如此跨度,最終還軟著陸的,還真就是唐朝了...也算是夠奇跡了。
所以說安史之亂只是一個起點...
至于為什么唐朝從盛世突然開始這個起點...那是因為募兵制改革后,這些伢兵悍將形成的盤踞在各地的職業軍人利益集團,唐廷根本就沒有經驗應對,從政治上反應不過來。之后建立神策軍也只能是用募兵制方式重建禁軍,簡單得把自己搞成最大的軍隊,還只能把軍隊交給沒法世襲的宦官掌管。可如何控制邊地的獨立型藩鎮,唐廷一直是沒有找到明確的方法。到晚唐時,連太監也學會認義子來搞禁軍軍頭世襲,唐廷就更沒法玩了...
也不是唐廷不想解決,北宋的強干弱枝禁軍囤冗兵,明朝遷都燕山守國門,從某個意義上講都是在解決如何控制職業軍人的問題。這是個唐宋變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牽涉政治生態之變的大歷史命題。搞了幾個朝代才算是找到歷史出口。而這些悍將不受朝廷控制,甚至也不是因為自己的野心,而是悍將之下有伢兵,這些伢兵已經脫離了農民的身份,形成了利益階層,他們要存活,就要逼悍將保持獨立性,然后截留地方財賦以滿足本階層的利益需要。悍將也是被龐大的利益階層所裹挾。比較熟悉唐朝募兵制職業軍人問題這塊的網友,經常在網上戲說:“伢兵們見今天天氣不好,覺得都怨節度使,然后把節度使殺了換個人當...”就是對當時這種政治生態的比喻...
唐廷主要是錯過了國力鼎盛的機遇期,后期只能搞拖延,沒能在這個方向上做更深入的歷史實踐,一直在中古帝國和近古帝國兩種形態之間擰巴...安史之亂后熬了將近一個半世紀唐朝滅亡,其實還是讓伢兵悍將給亡了。五代十國,大部分都是軍頭型皇帝。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