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是用來證偽的,不是用來證實的。”關于財務報表,雪球的唐朝是這樣說的。
財務報表是公司給投資人的一份業績報告,當然是越好看越好,所以財務報表的數字與真實的企業現狀之間總是有那...
“財務報表是用來證偽的,不是用來證實的。”關于財務報表,雪球的唐朝是這樣說的。
財務報表是公司給投資人的一份業績報告,當然是越好看越好,所以財務報表的數字與真實的企業現狀之間總是有那么些差距,這個差距,可能是樓主在題目里說的做了假賬,也可能是報表編制者,合理地利用了財務估計的藝術。
相比而言,第二種情形更難以識別。
比如,我們知道,資產負債表上有一個項目:商譽,正常情況下,它用來反應企業的溢價收購。但是,實際看報表就知道,企業并不喜歡這個項目數額巨大,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收購是無利可圖的,不是明智之舉。不放商譽的話,就要變成其它的資產,這是不是也是變相的虛增資產,而且肯定是符合會計準則。
再比如減值,對于那些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可參考定價的資產,減值測試是浮動范圍很大的一項事務,同樣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在會計政策允許范圍內,也有很大操作空間。
假賬則是完全的虛構業務。即便是現場審計,對原始單據抽樣,也不能保證可以發現所有的問題,單純地看財務報表,那就更難了,但還是可以從幾個典型的維度發現蛛絲馬跡。
1、從報表數據披露的目的反推可能造假的動因。比如ST*的上市公司,有扭虧為盈的需要,那就優先重點關注收入造假。為了申請貸款提交給銀行的報表,就是改善償債能力指標的需求,可以重點看資產狀況。典型的做法是虛開發票,就可以看主要客戶發生額,再結合該客戶的企業狀況分析。比如A客戶所在行業明明是淡季,卻采購量增加,A客戶以前都是開增票,突然變成開普票。有異常就有貓膩。
2、結合同行業其它公司數據看。通常可能會認為業績越好IPO審核越容易,其實并不然,IPO審核時,會關注企業的業績指標,但明顯高于同行業的排隊企業,除非有足夠的證據,否則很容易被認為是業績造假。所以,這種對比方式在看其他財務數據時,同樣可以參考,除非有足夠證據,否則太過于耀眼的數據也可能是有水分的,典型的如毛利率、周轉率。
3、先看那些不容易造假的數據。比如水電費、工資、稅金,這些數據有容易找到參照的依據,不容易虛構,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出企業的基本狀況,再看其它數據是否有異常。
4、最后看報表間的勾稽關系。現金流與應收之間的關系,利潤與現金之間的關系,存貨與利潤之間的關系。
但是,以上其實可以都是廢話,不真正去看,不看很多數據,一切大概都是紙上談兵。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