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袁大頭,就是從民國三年也就是1914年開始,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陸續鑄的一種銀制通用貨幣,因為這種銀元硬幣有袁世凱的頭像,所以民間都叫它袁大頭。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在市場上流通的錢...
所謂袁大頭,就是從民國三年也就是1914年開始,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陸續鑄的一種銀制通用貨幣,因為這種銀元硬幣有袁世凱的頭像,所以民間都叫它袁大頭。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在市場上流通的錢一般有三種,金子,銀子,和制錢,所謂制錢,就是每個皇帝上臺之后,有了新年號,都會發行的官方貨幣,一般是用銀和銅按照一定比例鑄造,像什么開元通寶、康熙通寶之類的,因為這類錢含銅,所以我們現在都叫它們銅錢,銅錢外形大部分是外圓內方,因此古時候也有人管錢叫“孔方兄”。
到清朝末年,市場上主要流通的錢,除了黃金、白銀不算,光制錢就有好幾種,比如光緒通寶、宣統通寶、大清銀幣等,多種形式的貨幣在市場上被使用,換算起來很是復雜和麻煩,影響了市場的良性發展。

清朝滅亡后,袁世凱爬上了民國大總統的位子,準確來說是竊取了大總統的位子,為了穩定當時的市場和經濟,同時也為給自己當皇帝做準備,袁世凱便想統一貨幣。
于是1914年,也就是民國三年,他讓天津造幣總廠的設計師意大利人路易喬治設計了一種通用貨幣,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因為袁世凱想當皇帝,就把自己的頭像印在了上邊,所以民間叫這種銀幣袁大頭。

民國三年二月,北洋政府正式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發行一元、半元、二角、一角四種不同面值的袁大頭,最開始是讓天津造幣總廠和江南造幣廠鑄造,后來廣東、武昌、甘肅的造幣廠也開始鑄造。
這些袁大頭主要是以銀為材料制作,其中,壹元的袁大頭重26.6克,含銀量高達89.1%,含銅量10.9%。
剩下三種面值的重量和含銀量分別為13.3克84.5%、5.3克80.4%、2.6克82.5%。
今天國際上的白銀的價格是5.68元每克,壹元袁大頭含銀約23.7,如果單純以含銀量進行價值計算,一個袁大頭所包含的銀子,在今天至少值134.62元人民幣。
當然,如果買了袁大頭,熔化了,提煉出白銀去賣,那可就虧大了,袁大頭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藏價值。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