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德國納粹希特勒上臺以來,整個德國的社會氛圍變得越來越激進。
1934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匆忙打包行李準備離開薩爾茨堡回到故鄉維也納。身為一個“老歐洲”式的舊自由主義作家的茨威格無法接...
自從德國納粹希特勒上臺以來,整個德國的社會氛圍變得越來越激進。
1934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匆忙打包行李準備離開薩爾茨堡回到故鄉維也納。身為一個“老歐洲”式的舊自由主義作家的茨威格無法接受。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猶太人,這讓他感到非常不安。
18年前,茨威格離開了維也納,移居到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他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并寫下了許多杰出的作品。然而,此時他不得不丟下他的家,再次回到了維也納。不久之后,維也納事件發生了,奧地利法西斯分子崛起,茨威格再次被驅逐,不得不流亡英國。
從那一刻起,茨威格開始了他人生中最后的10年流亡之旅。他穿梭于英美之間,生活在各種不同的城市和國家里。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讓他繼續寫作并逃避納粹的迫害。最終,他在1940年定居在巴西,并在那里寫下了他的最后一本書,也是他的自傳——《昨日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茨威格回顧了他的一生,記錄了他的成長經歷、創作經歷以及在流亡中的經歷。他描述了他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這本書展示了茨威格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思想深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本書。
茨威格在書中回憶了自己的年輕時光,尤其描繪了1880到一戰前的維也納,這是他的故鄉和精神家園,是“老歐洲”的黃金時代。整個歐洲的精神都在這里碰撞、在這里交匯,維也納是毫無疑問的歐洲“心臟”。
維也納為何能成為歐洲的心臟?它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歐洲文明呢?
維也納這座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當時由凱爾特人建立。然而在公元15年,羅馬帝國占領了這座城市,將其用作建立要塞以防備北方蠻族的基地。

羅馬人給這座城市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文多波納”,在古高盧語中的意思是“白色盆地”。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維也納再次被“蠻族”重新統治,這次來的是日耳曼人。公元881年,維也納第一次以“維尼亞”這個名稱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個名稱很可能是“維也納”的來源。
12世紀時,維也納成為了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國的都會。此后,維也納又作為神圣羅馬帝國(1278年起)的首都。從地理位置上看,維也納位于西歐和東歐的邊界,也處于中歐和南歐的交匯處,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維也納繁雜的文化景觀。不同民族的文化、語言和宗教在這里交匯融合,這種現象在近代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在維也納的歷史上,還有一些重要事件。例如,1683年,奧斯曼帝國試圖入侵歐洲,但被維也納的保衛者們擊退了。這場戰役被認為是維也納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此外,維也納還是許多著名音樂家和作家的故鄉,例如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海涅和施特勞斯等。他們的作品在維也納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贊譽。
今天,維也納是一個現代化城市,但它仍然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氣息。游客們可以在這里欣賞到許多世界級的博物館、音樂廳和藝術展覽。同時,維也納也是一個國際性的城市,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來這里生活和工作。維也納繼續成為一個繁榮發展的城市,將其悠久的歷史和現代化的發展完美結合在一起。
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崛起后,開始侵略巴爾干半島,與奧地利展開了數百年的爭奪。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中東歐地區的小國如特蘭西瓦尼亞和斯洛伐克等,都成為了雙方爭奪的對象。這些國家單獨對抗奧斯曼帝國是絕對無力的,只能被迫與奧地利人“合作”。于是,東歐許多民族都被納入到了這個多元的帝國中,構成了奇特的景觀。


奧地利帝國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它施行“開明專制”,在捷克發展工業,讓其成為中歐工業的核心;另一方面,它限制匈牙利的工業發展,對其工業品征收外國同等關稅,讓匈牙利只能作為原料提供地。在巴爾干,它廢除了農奴制,但在特蘭西瓦尼亞卻將其保留。
這種深刻的矛盾性,鑄造了奧地利的多樣性,也成就了維也納的多樣性。維也納是東西方的交匯處,既發達又落后,既保守也開放。正如19世紀的奧地利政治家梅特涅所說:“亞洲始于維也納門外。”
然而,盡管奧地利帝國擁有如此多樣性,但戰爭仍然摧毀了當地的經濟,給許多地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戰爭不僅僅是對人類生活和財產的破壞,而且還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多樣性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19世紀是維也納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維也納被認為是中歐真正的中心,得益于工業革命帶來的財富和奧匈二元帝國的建立,維也納看起來是那么美好和欣欣向榮。然而,在這一背后,體現出了奧匈帝國作為一個“老大帝國”的困境。外部沙俄對巴爾干虎視眈眈,新興的羅馬尼亞與意大利又不斷試圖挑戰其中歐霸權。內部民族爭端不斷,同時政治改革遲緩,仍是一個半專制君主國。奧匈帝國看起來就像一個年邁遲暮的老人,維也納是他手中權杖上的一顆耀眼寶石。
然而,得益于復雜國家環境與低效的政治體系,維也納在這個中歐的衰落帝國身上反而孕育出一種別樣的“自由”。奧地利的保守政治環境,讓很多自由主義者或中產階級難以進入政壇并一展抱負。同時這個君主國的內部鎮壓手段不夠有效,無法做到像德國或沙俄一樣肅清反對派。由此,維也納誕生出了一種獨特的“咖啡館文化”。
維也納的中產階級喜歡聚集于咖啡館內,他們往往是作家、小商人或是律師之類,在此大談文學或政治觀點。茨威格也是咖啡館的???,他筆下如此描述維也納咖啡館:“相當于某種民主俱樂部,以便宜的價格,向每個人開放。每個人都能點一小杯坐好幾個小時,聊天、寫作、玩牌、收郵件,最重要的是,消耗掉大量的報紙和雜志?!?/p>

維也納的學術圈子很小,人們互相之間也都認識,這造成了一種親切、溫和的學術環境。在咖啡館內誕生了奧匈帝國的許多重要學術人物,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塔、哈耶克、熊彼得等等,都曾流連于此。
總的來說,維也納的黃金時代雖然在當時是欣欣向榮的,但是也存在著奧匈帝國的內外困境。而咖啡館文化和學術圈子的獨特性,反而成為了維也納“自由”的象征。
維也納在20世紀初被譽為中歐文化的中心,因其文化生活之熱烈而聞名于世。在這個狂野的城市里,許多冒險家和失意者都找到了自己的去處。例如,希特勒在這里開始了他的藝術夢想,但最終將其轉變為了德國的統治夢想。在這里,許多外國人也結識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列寧、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等。這些人都在維也納度過了一段時間,參加了政治沙龍和文化活動。其中托洛茨基在維也納的時間最長,他最喜歡的中央咖啡館也是出了名的。而鐵托則在這里學會了交際舞和擊劍,并在奧匈帝國軍隊擊劍大賽上獲得了銀牌。

維也納的黃金時代是一個文化盛宴,這座城市幾乎沒有一座歐洲的城市能夠像它一樣熱愛文化生活。每天早晨,一個普通的維也納市民看報的時候,第一眼看的不是國會的辯論或者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劇院上演的節目。這種文化熱情也為維也納帶來了寬松的政治環境,但也使這個城市成為了中歐著名的“流放地”。大量外國人,尤其是俄國革命者,都在這里尋找自己的避難所。這種低效帶來的寬松政治環境也讓這個城市成為了許多冒險家和失意者的去處。

然而,維也納的多元性也帶來了一些矛盾。奧地利帝國本身就是一個由許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組成的多民族國家,這種多元性也反映在了維也納這個城市上。然而,在這種多元性中也存在著一些矛盾,這些矛盾最終導致了奧地利帝國的瓦解。因此,我們應該珍惜和維護多元性,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存在,以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和穩定的社會。
維也納,這座曾經輝煌的城市,如今已經不再是那個茨威格所熟悉的樣子了。
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在薩拉熱窩當地舉行震懾民族主義分子軍事大規模演習),奧匈帝國的王儲被刺殺身亡。一聲槍響,讓這個城市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的人們以為看到了新的曙光,但實際上,燃燒世界的戰火已經臨近,火光已經在望。一戰之后,奧匈帝國崩潰消失,他的尸體上涌現出了各個民族國家。維也納曾經是為一個五千萬人的國家服務的,但此刻,奧地利似乎太小了點。


那個茨威格所懷念的,那個建立在歐洲列強實力均衡、共同進行全球殖民掠奪下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他曾經夢想做一個“世界公民”,但在浮華下隱藏的是血腥與暴力的地基,最終還是摧毀了這一切。在二戰前夕,茨威格選擇定居巴西。隨后在納粹德國勢力最盛的1942年,由于看不到歐洲的“復興”而絕望萬分服毒自殺。
戰爭結束后的奧地利雖然經歷了經濟騰飛,但維也納卻再未有過那樣的黃金年代。維也納當然是歐洲的文化心臟,但當歐洲不再是世界的心臟時,維也納又該何去何從呢?如今,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文化和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維也納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維也納的歷史充滿了矛盾和挫折。這是一個多元的城市,擁有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存在。但奧地利帝國本身的矛盾性,也注定了這個城市的命運。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珍惜和維護多元性,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存在。
維也納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我們應該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的同時,也要開拓新的文化領域,吸收更多的文化元素,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經濟發展,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和技術,推動城市的現代化建設。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