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實最早提及到炎帝和黃帝的史料是《左傳》和《國語》,而不是大家更為熟悉的《史記》。
事實上,即便是在知乎這種知識水平偏高的群體里,讀過《史記》的人也是少數(shù),而...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實最早提及到炎帝和黃帝的史料是《左傳》和《國語》,而不是大家更為熟悉的《史記》。
事實上,即便是在知乎這種知識水平偏高的群體里,讀過《史記》的人也是少數(shù),而讀過《國語》和《左傳》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
即便如此,卻一點不妨礙他們臆測炎黃。
在《左傳》中,炎帝其人是作為姜姓的始祖出現(xiàn)的,其文化符號是“火”。
此外,黃帝的文化符號是“云”,而太昊(太皞)的文化符號才是“龍”。
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左傳》
此外,《左傳》中還提到了阪泉之戰(zhàn),是作為一次占卜結果被記錄下來的,具體是哪種占卜法《左傳》并沒有明說,但可以確定的是,絕不是《周易》。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兆。”——《左傳》
在這里有必要補充一下,按《周禮》的說法,周代的時候尚有三易,即:《連山》,《歸藏》和《周易》,《周易》之卦象其實就是對歷史事件的歸納,并以此為根據(jù)來預測未來,這些歷史大都發(fā)生在商代,想來《連山》和《歸藏》也大差不差。
也就是說,《連山》和《歸藏》中應該是記錄了一些歷史和傳說,而且要比《周易》更久遠,會涉及到夏代以及上古,例如阪泉之戰(zhàn)。
《左傳》只提到黃帝戰(zhàn)于阪泉,那么對手到底是誰呢?
讀過《史記·五帝本紀》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太史公認為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發(fā)生了阪泉之戰(zhàn),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真的,這種一個錯誤,而且錯得一塌糊涂。
事實上,真正的炎帝與黃帝壓根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更不是什么兄弟關系了。
黃帝與炎帝是兄弟的說法最早見于《國語·重耳婚媾懷嬴》一文,關于這個問題,我之前解讀過,在這里就不啰嗦了,簡單點說就是,《國語·重耳婚媾懷嬴》一文是先秦的,但在漢代被篡改過,而且篡改的時間要晚于《史記》成書。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上述一大段完全就是胡編亂造出來的,非常符合漢儒的風格,而且還參考了《史記》。
請不要把篡改史料的帽子扣給周人,他們沒這個必要,也沒這個能力。
關于少典生黃帝和炎帝的說法我多說幾句。
說一個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的情況,事實上,司馬遷受孔安國和董仲舒的影響頗深,而《史記·五帝本紀》的藍本其實是《孔子家語·五帝德》,在此基礎上又吸收了《尚書》、《左傳》和《國語》中的零星記載。
也就是說,我們從《史記·五帝本紀》所獲得的五帝歷史其實是《孔子家語》的觀點,而《孔子家語》并非是史書,而是與孔安國關系密切的儒家學說。
在先秦時期,五帝指的是:太皞、炎帝、黃帝、少皞和顓頊,而到了西漢,五帝成了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部族間的更替變成了萬古一系。
但《史記》在轉述《孔子家語》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訛誤,在《孔子家語》中,黃帝被認為是少昊(少皞)之子,而到了《史記》這里卻變成了少典之子。
說不好是訛誤還是故意為之,總之是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我并不是說《孔子家語》就是正確的,而是說,《史記》在沒有更多參考文獻的情況下,抄錯了《孔子家語》的作業(yè),那么,《史記》正確的可能性會是多大呢?
大致過程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抄《孔子家語·五帝德》時將“少昊”寫成了“少典”,有了黃帝是少典之子的說法,而漢儒在篡改《國語·重耳婚媾懷嬴》時又參考了《史記·五帝本紀》,于是整出來個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之子的說法。
多說一嘴,《史記·秦本紀》里的那個“少典”大概率也是“少昊”的訛誤。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yè)。大業(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史記·秦本紀》
按《史記·秦本紀》的說法,秦人有少昊氏的血統(tǒng),但秦人的父系并不是出自少昊。
再多說一句,秦人的老祖宗的發(fā)家之地應該是在“費”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一帶。
對于先秦史料不是很熟悉的人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一腦袋問號了,這里簡單解釋一下。
在先秦史料中“xx之子”并不一定指向兒子,通常也代指后裔,如《左傳》載帝舜驅逐四兇,其中有顓頊之子和少昊之子,指向的其實是他們的后裔。
而“xx之孫”指的一般是非常久遠的后代,如《詩經(jīng)》把周太王(亶父)稱之為“后稷之孫”,事實上,二者之間相距一千余年。
同理,《山海經(jīng)》中逄伯陵被稱之為“炎帝之孫”,事實上,炎帝其人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而逄伯陵是夏代逄國的祖先,應該距今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的人物。
那么,“少昊之子”其實要理解成少昊的后裔,而不要簡單粗暴地理解成兒子或女兒。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一處bug,那就是《孔子家語》中的黃帝是少昊之子的說法又作何解釋呢?
難不成黃帝真比少昊更晚嗎?
答案是:黃帝確實要比“少昊”更晚,但黃帝卻比我們所熟知的那位少昊更早。
因為少昊并不僅有一位,事實上,“昊”是“帝”出現(xiàn)之前的上古部族首領的稱謂。
從上古至秦代存在一個最高首領稱謂的演變,大致上是:昊、帝(后帝)、后(夏后)、王(天子)、皇帝。
也就是說《詩經(jīng)》中周族常常提及到的那個“昊天”,應該是上古先民對上天的稱呼,起源非常古老,可能要早于商族的“上帝”一詞。
昊天于人間的祭司便是“昊”,同理,上帝于人間的祭司便是“后帝”,亦稱“帝”,這背后其實是神權至上。
我的結論是:上古時期的華夏也是神權至上的,后來才逐漸演變出王權至上,最后是王權與神權合流。
回到“少昊”的問題上來,我們平時所講的“少昊”,包括先秦五帝中的少昊,其實特指的是少昊摯——身份是“昊”,名字叫“摯”,他便是郯子提及的自己的祖先,見于《左傳》,這個少昊摯應該是生活在距今4500年左右,實現(xiàn)了一次偉大的征服,并且建都于窮桑,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但他同時也是最后一位“昊”,因為他的繼任者顓頊是稱“帝”的,即帝顓頊。
少昊摯生前應該被稱之為“昊摯”,這個“少”應該是后世為了辨識給添加上的,“少”就是“小”,這是為了區(qū)別于更早的那些“昊”,也就是“太昊”,“太”通“大”。
太昊到少昊,體現(xiàn)的是一個漫長的以“昊”為最高領袖稱謂的文化的延續(xù),對照“皇帝”這個稱謂就更好理解一些,自秦代以降,直至民國,兩千多年的最高領袖都稱“皇帝”,甚至在某些時期天下有多位皇帝并存。
而黃帝其人應該是這眾多的“昊”之中的某一位的后代,其所在的時間晚于那位太昊,卻早于少昊摯。
梳理完這些,咱們再講阪泉之戰(zhàn)。
《史記·五帝本紀》在抄《孔子家語》作業(yè)的時候,同時又收錄了其它材料,以致于出現(xiàn)了重復,于是在阪泉之戰(zhàn)之外又搞出來一個涿鹿之戰(zhàn)。
事實上,阪泉之戰(zhàn)就是涿鹿之戰(zhàn)!
這個是重點。
這是因為《孔子家語》將先秦文獻所載的蚩尤稱之為“炎帝”了!這就有了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的說法。
《史記》抄完《孔子家語》,又抄《左傳》和先秦諸子,于是重復收錄了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的說法。
那么,問題來了,蚩尤真的是炎帝嗎?
當然不是!
按《山海經(jīng)》所載,炎帝的一個久遠的后代叫祝融,祝融的一個后代叫共工,共工的后代有后土,后土的一個后代叫夸父,夸父應該才是正主,而蚩尤的身份應該是夸父手下的主帥,就相當于應龍和黃帝的關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剝掉神話的外衣,內(nèi)里通常都是歷史。
夸父的部下蚩尤沒打過黃帝的部下應龍,以致于夸父在逃跑的時候也死掉了,炎帝一族自此沒落。
因為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涿鹿這個地方,故有涿鹿之戰(zhàn)的說法,而阪泉有可能是部族名,也有可能是一個更小的地名,故又稱阪泉之戰(zhàn)。
即便要強行冠之以“炎帝”之名,也應該是夸父稱“炎帝”,而不是蚩尤。
這也就是為什么姜姓齊國奉蚩尤為兵主而不是祖先。
也就是說,炎帝的一位很久遠的后代與黃帝是同時期的,并且彼此之間發(fā)生了一次戰(zhàn)爭,決定了華夏的形成,那么,炎帝與黃帝的關系也就明了了。
最后關于“姜”與“羌”多說幾句。
姜姓雖然以炎帝為祖先,但“姜”這個姓的源頭卻不是炎帝,而是伯夷,伯夷其實是帝堯時期的人物。
說炎帝是什么古羌人,簡直是胡言亂語。事實上,炎黃時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羌人”,羊都沒有,哪來的羌呢?
事實上,炎帝的發(fā)源地應該在東海之濱,這也就是為什么傳說中炎帝的小女兒會淹死在東海,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是直白而浪漫的,不存在后世學者解讀出來的那么多復雜的內(nèi)核。
如果拿考古學文化去對照,炎帝一族更接近于大汶口文化,而不是仰韶文化。
黃帝雖然成就于西北,但黃帝的崛起之地卻是張家口的涿鹿,也就是太行山以北、燕山南麓,與黃帝最接近的考古學文化同樣不是仰韶文化,而是紅山文化。
如果非要將仰韶文化去對照某位上古大能,最與之接近的應該是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氏的后裔在周代被封在了焦這個地方,即周代焦國,是一個小國。
重點:炎帝不是神農(nóng)氏,二者原本一丁點關系都沒有,是漢代的劉歆強行將二者合并了。
事實上,黃帝的歷史功績也是被夸大了,真正讓黃帝名傳千古的人物應該是顓頊,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而顓頊的后裔中最興盛的有兩支:一個是有虞氏之后;一個便是祝融(黎)之后。
戰(zhàn)國時期的媯姓齊國其實就是有虞氏之后,而羋姓楚國便是祝融(黎)之后,這便是黃帝文化與血統(tǒng)的主要傳承路徑。
田氏(陳氏)的通天家譜便是由此而來。
就這樣吧,有疑問歡迎討論,但拿《帝王世紀》和百度百科來辯經(jīng)的,請哪涼快就哪歇著去。
至于疑古派嘛,建議先把《左傳》、《國語》、《詩經(jīng)》、《尚書》和《山海經(jīng)》讀完,然后再來批判。
批判的前提是精通,一個人沒有資格批判自己壓根就不了解的東西,共勉!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yōu)質(zhì)內(nèi)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