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目的: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適用范圍:涵蓋食品生產和加工、銷售和餐飲服務、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
一、主要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目的: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適用范圍:涵蓋食品生產和加工、銷售和餐飲服務、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食品的貯存和運輸等多個環節。
基本原則: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
責任主體: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食品的安全負責,并接受社會監督。
(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目的:對《食品安全法》進行具體化和細化,增強其可操作性。
內容:涉及食品生產經營許可、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檢驗等多個方面。
(3)《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目的:加強餐飲服務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預防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內容:規定了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遵守的食品安全要求,以及監管部門的管理職責和處罰措施。
其他相關法規如《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食品安全進行規范和管理。
二、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
食品生產經營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和食品加工、包裝、貯存等場所,并保持環境整潔。
應當具有相應的生產經營設備或設施,以及消毒、更衣、盥洗等設施。
有專職或兼職的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并制定保證食品安全的規章制度。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公布,為制定或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包括食品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等。
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應當科學合理,符合公眾健康需求。
食品檢驗和抽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食品進行檢驗和抽樣檢查。
檢驗結果不合格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停止生產經營,并采取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
法律責任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將受到行政處罰、民事賠償甚至刑事責任。
特別是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經營的,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損失三倍的賠償金。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