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來說,近親繁殖的健康后果主要取決于個體攜帶的隱性有害基因的數量及其有害程度。
(1)普通人的基因組一般而言含有 1 到 2 個純合時可能引發致死疾病的隱性基因,還有 3 個或更多個純合時...
對人來說,近親繁殖的健康后果主要取決于個體攜帶的隱性有害基因的數量及其有害程度。
(1)普通人的基因組一般而言含有 1 到 2 個純合時可能引發致死疾病的隱性基因,還有 3 個或更多個純合時可能引發不同程度非致死疾病的隱性基因。
(2)某人的近親比隨機路人更可能具有和他重疊的若干致病隱性基因,近親繁殖相對容易湊出純合患病后代。
(3)估計每個人類常染色體單倍體組平均攜帶 0.29(95% 置信區間為 0.10 到 0.84)個在沒有藥物治療時純合會導致完全不育或在繁殖前死亡的隱性等位基因[1]。
近親繁殖本身沒有一些人估計得那么危險。相關宣傳經常是夸大的。近親繁殖也不會讓從頭產生不利突變的概率可測地上升。
(1)美國一些州允許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結婚[2]。從 1965 年到 2000 年,美國六項基因研究考察了數千名嬰兒,結論是一般夫婦生下重癥遺傳病(脊柱裂、纖維囊泡癥之類)后代的概率在 3%~4%,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生下這樣的后代的概率在 4.7%~6.8%——并沒有重大差異。
(2)從 1933 年到 1970 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生的兒童顯示,父母是彼此的一級親屬[3]的兒童有近 40% 患有嚴重殘疾,14% 早死——在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期,5 歲以內兒童死于后天感染的病原體的概率比 40% 要高。
對哺乳類家畜育種的經驗是,近親繁殖會快速淘汰若干嚴重的致病基因,在數代后明顯降低遺傳負荷,在維持 20 代(對古人來說約 320 到 400 年)以上后基本穩定、不再有近交衰退的危險。
許多非人生物早已適應近交或自交,近親繁殖不會在它們身上引起比非近親繁殖多的健康問題,遠交反而可能導致性狀劣化。
在人群中有過類似的自發嘗試,古埃及、古歐洲的一些皇室和貴族屢次近交,實踐顯示在沒有現代思想指導時這么做不擅長排除哈布斯堡大下巴(下頜前突癥)之類非致死遺傳病。
(1)截至 2014 年,約 5.2% 的卡塔爾人患有遺傳性聽力損失,近親繁殖與此有關,但他們的遺傳異質性高于預期[4]。
(2)古人類的小型遷徙群體約 160 人。
(3)胡特爾派[5]在十八到十九世紀幾乎被來自外部的暴力攻擊滅絕,后來以高度近親繁殖的方式在 125 年間從約 400 人增加到約 42000 人,現在有數百個居民點。他們的每個居民點包含 10 到 20 個家庭,居民點人口約 60 至 250,在居民點的人數超過 250 時,領導人會找個口實、以抽簽方式選出半數成員去開拓新的居民點。這在結果上證明 50 人左右的群體就能有效地繁衍生息。
(4)諾福克島的一些居民可追溯到皮特凱恩島的約 12 個祖先,他們在過去二百多年里不時引入新居民的血統[6]。
參考文獻:
[1]Gao Z, Waggoner D, Stephens M, Ober C, Przeworski M. An estimate of the average number of recessive lethal mutations carried by humans. Genetics. 2015 Apr;199(4):1243-54. doi: 10.1534/genetics.114.173351. Epub 2015 Feb 18. PMID: 25697177; PMCID: PMC4391560.
[2]目前還有19個州宣布此為合法
[3]某人的父母、子女、同父同母兄弟姐妹是某人的一級親屬
[4]Girotto G, Mezzavilla M, Abdulhadi K, Vuckovic D, Vozzi D, Khalifa Alkowari M, Gasparini P, Badii R. Consanguinity and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in Qatar. Hum Hered. 2014;77(1-4):175-82. doi: 10.1159/000360475. Epub 2014 Jul 29. PMID: 25060281.
[5]又名哈特派,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的一個分支
[6]例如截止 2009 年諾福克島主要譜系的 5742 人里有 1503 人是近交個體,他們的血統可追溯到皮特凱恩島的 12 名創始人 Macgregor S, Bellis C, Lea RA, Cox H, Dyer T, Blangero J, Visscher PM, Griffiths LR. Legacy of mutiny on the Bounty: founder effect and admixture on Norfolk Island. Eur J Hum Genet. 2010 Jan;18(1):67-72. doi: 10.1038/ejhg.2009.111. PMID: 19584896; PMCID: PMC2987173.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