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真菌感染的病因分析
觀賞魚真菌感染的病因分析
觀賞魚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為水霉菌、棉霉菌等。通常觀賞魚感染了真菌后,會在感染部位長出一層“白毛”,而觀賞魚的真菌感染是觀賞魚的一種常見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觀賞魚感染真菌的呢?

通常是捕捉、搬運時操作不小心擦傷皮膚,鱗片脫落,或因寄生蟲破壞表皮,或因水溫過低凍傷皮膚,以致水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而感染,霉菌從魚體傷口侵入后,吸取皮膚組織細胞內的營養物質,并迅速地向體外生長。
病初,肉眼不易辨別出特殊癥狀,當肉眼已能看出癥狀時,菌絲己向內深入肌肉,向外生長成棉毛狀菌絲,故稱為*生毛“。
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失去應有的體表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在水面,同時魚食欲減退,游動失常,最后死亡。
在魚卵孵化過程中也常發生膚霉病感染,菌絲侵入卵膜,在卵膜外面著生菌絲,逐漸覆蓋其它魚卵,嚴重時發霉的魚卵會將霉菌傳播給附近的健康卵,使胚胎在孵化過程中死亡,大大降低孵化率。
此外,七彩神仙魚感染霉菌的程度還與其光照時間的長短有關,較長時間不照光或光照不足,都有利于霉菌的大量孳生。
觀賞魚豎鱗病的病因分析
觀賞魚豎鱗病我們可以通過觀賞魚的癥狀表現進行初步的診斷,但同時也需要用顯微鏡仔細觀察鱗囊內的滲出液才能確診,這是因為大量魚波豆蟲寄生在觀賞魚的鱗囊內時也會引起魚的豎鱗癥狀。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引起觀賞魚的豎鱗病呢?
關于豎鱗病的原因,目前說法尚未統一。一般認為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內部疾患。也有人認為血吸蟲寄生在血液循環系統中,蟲卵堵塞鰓微血管或腎臟血管以致出現腹腔積水,產生豎鱗,故名豎鱗病。又名松鱗病、炸鱗病。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
發生這種立鱗現象,也許和水質不良或金魚鱗間的淋巴液因細菌感染發炎有關。
觀賞魚魚鰾病的病因分析
觀賞魚魚鰾病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很難準確的判斷。觀賞魚魚鰾病會讓觀賞魚的身體無法維持平衡,而該病在金魚身上更多見,特別是短身腹部肥大的金魚。那么什么原因會引起觀賞魚的魚鰾病呢?
1、飼水的水溫變化幅度過大,一般水溫溫差達到2~5度時,就很容易造成魚鰾病的發生。這可以是由換水不當造成,也可以由季節性的晝夜溫差過大造成。
2、生理缺陷造成,如金魚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魚鰭的不對稱生長及魚鰭的缺失,比如出現單臀鰭、無臀鰭或臀鰭的左右不對稱,都會使魚出現魚鰾病癥狀。
3、生理構型問題。特別是發頭類金魚,如果體型過短,在越冬期就很容易出現魚鰾病癥狀,所以在留選種魚時,建議不要選擇體型過短的金魚當作親魚。還有一類構型問題就是尾鰭,當金魚的尾柄與尾鰭面的交接處的夾角小魚90度,尾鰭呈現一種上翹的感覺,隨著金魚肥胖程度的增加,就容易出現魚鰾病。,同時,尾鰭過小的金魚也容易發生。
4、飼喂量及飼料的問題,金魚比較貪食,如果經常吃食過飽,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魚鰾病癥狀。有一部分金魚對膨化型飼料的適應性不是很好,食用后飼料中的氣體在體內積存而不能及時排出,也會出現魚鰾病的癥狀。
5、缺氧造成。由于缺氧可以造成魚體內酶活力的降低,就會使一些金魚失去自身調節平衡的能力,從而發生魚鰾病。一些體質較好的金魚,在水體含氧上升后會自己恢復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