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百科:嬰兒社交
1、媽媽是第一個好朋友
嬰兒社交網絡的第一步從出生就開始了。雖然他躺在那里不能說話,但通過哭泣、眼睛接觸、微笑和其他表達,我們的小社交朋友可以完全與周圍的人互動:他可以模仿周圍人的表達,很快,親戚和朋友可以從小家伙的身體信號中破譯他的需求。
母親、父親、保姆或祖父母的觸摸、親吻和及時回應為孩子提供了一種安全感,讓他感覺良好和自信。有了這種關懷,小社會主義者可以輕松地探索外部世界,包括遇見各種各樣的人,并建立良好的關系。
可以說,合群的第一階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是來自母親的愛。
2、尊重孩子從小建立的友誼
有一個親密的朋友在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中都是非常珍貴的。你知道嗎?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是沒有朋友的孩子的6倍,他更容易與他人分享,與他人交流的時間更長。
有些規則可以幫助你:
在2歲之前,孩子們喜歡熟悉的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會讓他們擔心。
組織2歲以后的孩子參加偏動游戲,比如蕩秋千或者騎自行車。這種活動不僅有利于朋友的相遇,也有利于孩子在這期間的積極互動,是那些安靜的動手游戲(比如積木)的兩倍。
3歲以前的孩子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雖然父母不必參加孩子之間的活動,但他們應該呆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3、保護自己是一種基本的態度
孩子之間的小沖突,一般不必太認真,讓他學會在經驗中交流。但要注意控制一些極端的行為,這樣他就不會受到過度的傷害或傷害他人。如果弱者能反抗并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但如果孩子不能,我們需要教他如何保護自己。
及時躲起來,表達憤怒,甚至在沒有傷害的情況下反擊。在沖突中保護自己也是社會適應的一種方式。
4、游戲是一種有用的準備
許多研究證明,角色扮演游戲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在這些游戲中,玩具可以給孩子另一個視角,讓他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思考問題,然后體驗別人的感受。
2歲以后,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玩角色游戲。游戲結束后,你可以談談:你剛才演了什么,后來又演了什么?在這些角色中,你認為誰最努力?誰最有耐心?
5、分享取決于后天的學習
1 年半以后,隨著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向社會化思維的轉變,孩子們需要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誼技能的基礎。
分享不是天生的。只有在3歲左右,分享才會真正出現。在學會分享之前,孩子們應該知道我和我是什么。只有知道什么屬于我,我們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分享意味著幸福。強迫孩子與其他孩子分享是不現實的。只有當孩子知道什么能給自己帶來幸福時,他也期待著讓別人和他一起快樂,分享行為才能真正主動出現。
6、我接受你的憤怒,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兩三歲的孩子很容易發生沖突:抓玩具,推,抓頭發,有時甚至咬人。對于這一階段的武術事件,更合適的態度是:接受情緒,引導行為。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不能讓你打人。
如果一個孩子開始成功地處理事情,他將來更容易處理其他事情;如果成年人的態度不堅定,不清楚,孩子的毆打行為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的遏制。
另外,讓孩子看到一種除了打人之外處理事情的方法。比如協商交流,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談判。
7、學會欣賞自己
2歲以下的孩子拒絕和其他伴侶一起玩?這很正常。在這個階段,他還沒有準備好正式開始與朋友交流。他還在等你給他玩具,而不是主動參加其他孩子的游戲!
即使是大一點的孩子,也沒必要出馬催他成為交際明星。一般來說,孩子要到3歲左右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朋友或者加入一個小團體。
此外,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溝通特征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朋友不多,但仍然非常充實和快樂。對于這樣一個孩子來說,學會欣賞自己和喜歡自己的個性更重要,沒有必要強迫他像其他人一樣活躍。
關鍵是要多觀察。當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是否也感到快樂?你能玩得開心嗎?如果是這樣,你就不用擔心了。一旦他準備好了,他就會和別人一起玩。
8、合群的本質是尊重他人
一個沒有規則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不容易受歡迎。從小就要給孩子明確界限,包括不能搶其他孩子手里的玩具,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事實上,合群最重要的意義是尊重他人。想想看,打斷孩子們的對話,大家看書時大聲喊叫,強迫孩子們遵守自己的游戲規則……會給小伙伴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讓孩子們逐漸明白,朋友們不是玩耍、玩耍和聽話的玩具,他們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請記住,教你的孩子這不能在一兩天內完成,也不要期望立即,你需要不斷的努力和耐心。
9、從興趣開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其他孩子,這并不意味著你的孩子不能與其他孩子發展友誼,也許他只是不喜歡他們的游戲方式。
如果孩子對玩游戲不感興趣,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游戲,找到對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突破: 不能融入大群體,在小圈子里,或者玩一對一的游戲應該比較容易。
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孩子的機會,讓孩子積累與他人玩耍的經驗。這樣,即使他仍然不適應一個更大的群體,至少有玩伴,他也會比以前更有能力和別人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