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明明今年一歲半,上幼兒園小班,平時挺乖的,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別人。一天早上,當她在幼兒園做早操時,瑩瑩排在明明面前,做著。瑩瑩突然轉過身,拉下了明明夾克的拉鏈。她什么也沒說。她拉上拉鏈繼續做早操。過了一會兒,瑩瑩又回頭拉下明明的拉鏈,明明還是什么也沒說,拉上拉鏈繼續做早操。過了一會兒,瑩瑩又把明明的拉鏈拉了下來,明明此時二話沒說,狠狠抓住瑩瑩的衣服用力搖晃,瑩瑩大聲哭了起來。老師看到后,過來嚴厲批評了明明,但明明沒有辯護。
心理分析
兒童發生沖突是正常的,這是兒童人際交往的需要。有時,沖突可以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沖突也可以為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供條件。兒童的沖突有時表現在肢體語言的對抗中,但更多的表現在口頭語言的糾紛中。但有些孩子不會用口頭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情緒或內心的想法,而是用肢體沖突來解決。
很明顯,由于年紀小,他不善于用口頭語言解決問題。當他遇到委屈或被欺負時,他一開始就忍住了,但當他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采取了更暴力的方式來解決。而且老師不明白原因就先批評了明明,其實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至于明明,他不知道哪里做錯了,為什么推人不對,除了打架還有什么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專家的話
當老師發現孩子們在打架時,他們不應該只是大聲責罵他們,也不應該簡單地把他們歸因于淘氣和不聽話。老師應該找時間讓孩子說出打架的過程,聽聽孩子當時的想法。如果孩子一下子說不清楚,老師可以引導孩子提問。例如,在剛才的情況下,老師可以明確地說:你可以告訴瑩瑩你不喜歡她,總是拉你的拉鏈。然后老師也可以問瑩瑩:你拉明明拉鏈是因為你很喜歡他的拉鏈嗎?如果盈盈的回答是,老師可以進一步指導:你可以告訴他你非常喜歡他的拉鏈,問他是否可以讓你玩。
如果老師這樣做,他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真相和孩子的想法,還能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案例二
梁亮剛滿4歲,上幼兒園小班,平時很聽話。一天晚上,亮亮不知道為什么她拒絕睡很晚,一直在客廳玩玩具。媽媽知道這個時候亮亮會很自覺的睡覺。但是今天他叫了好幾次,都拒絕睡覺,嘴里還在說:下雨,下雨。于是,媽媽大聲對梁亮說:你今天很壞,這么晚不睡覺,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去睡覺!聽到母親的批評后,梁亮不得不不不不情愿地回到房間睡覺。第二天,媽媽和爸爸談起這件事,爸爸問亮亮:昨晚你為什么不睡覺?亮亮起初什么也沒說,再問幾次后,他吞吞吐吐地說:昨晚……下雨,外面……黑,我想等爸爸回來……睡覺。
心理分析
四五歲是兒童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一些專家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每天可以吸收9個新單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完全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一些語言能力發展相對滯后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亮亮平時很聽話,下雨不肯睡覺,想等爸爸回來,起點本來很好,也值得鼓勵和表揚。但我不知道怎么告訴媽媽這件事,媽媽也不知道孩子當時在想什么,孩子看到自己讓媽媽生氣,不得不非常不情愿地睡覺。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說,而是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語言組織自己的想法并表達出來。
專家的話
隨著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詞匯掌握能力的提高,大多數孩子都有口頭表達能力。此時,家長應有目的地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讓孩子們看圖片,重復他們講過的故事,讓孩子們學會講故事,背誦、唱兒童歌曲或短歌,參加唱歌比賽、繞口令等。
這不僅能促進口語能力的提高,還能增強兒童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隨著詞匯量的增加,兒童的自我表達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案例三是因為……
小強今年6歲,上幼兒園班。有一天,表哥來了,小強把表哥帶到臥室玩。一開始,我媽媽聽到兩個小家伙在房間里玩得很開心,但過了一會兒,我媽媽聽到我表妹在房間里哭。我媽媽聽到聲音跑了進去,發現小強正在用玩具熊打表妹的頭。我媽媽很快把兩個孩子拉開,批評小強說:如果你再打表妹,我媽媽就不想要你了!小強只是想解釋一下,因為……媽媽打斷他,你打人,你還狡辯嗎?然后命令兩個孩子在不同的房間里玩耍。
心理分析
幼兒園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矛盾是正常的。首先,我們不能對此大驚小怪。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架只是他們溝通的需要。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喜歡惡意打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在發現孩子打人時,只采取避免或制止的措施。對于打人的孩子,父母只是采取恐嚇或警告的態度。至于為什么要打人,父母不聽就給予否定的態度,剝奪了孩子表達的機會。
專家的話
許多父母不喜歡犯錯誤并解釋的孩子,認為這是一個不必要的詭辯,所以無論孩子說什么是錯誤的,有些父母聽到孩子的解釋后甚至更生氣。這樣,孩子的表達愿望就受到了負強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因此,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父母應該以平和的態度傾聽他們的想法,用溫和的語氣回應他們,讓他們感到被重視,明白事情應該通過語言交流來解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可以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需求、情緒和觀點,用語言解決糾紛、矛盾、社交和人際交往。從小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要從小開始。只有學會表達,孩子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更好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