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孩子學會生存能力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孩子迷路了,在潮濕的饑餓中度過了一個可怕的夜晚。他們無望地哭泣,人們永遠找不到我們。一個孩子絕望地哭著說,我們會死在這里。然而,11歲的伊芙雷站了起來,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父親說,只要我們沿著小溪走,小溪就會把我們帶到一條更大的小河里,最終你會遇到一個小城鎮。我要沿著小溪走,你可以跟著我走。在伊芙雷的帶領下,他們成功地穿越了森林。
也許人們會認為像伊芙雷這樣的女孩天生就有天賦。事實上,由于父親的后天教育,天賦并不是天生的。目前,包括東亞日本在內的西方GJ非常重視兒童的生存教育。從孩子們懂事的角度來看,他們教會了如何學會生存和自力更生。他們起床,學會吃飯,整理東西,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如何保護自己。
二、培養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兒園老師給每個孩子一塊糖,并告訴他們:現在吃,只給一塊,如果你能忍受一個小時后吃,你可以獎勵另一塊。隨后的后續調查結果顯示,那些耐心的孩子比那些無法忍受的孩子成功率要高得多。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延遲效應,或延遲滿足。
許多孩子做事虎頭蛇尾,缺乏意志和耐心,長大后事業也很少成功。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力呢?例如,當一個小孩急于喝牛奶時,不要立即滿足他,讓他哭一會兒,慢慢地和他說話,拍他的背,然后給他吃,耐心時間逐漸增加,從幾秒到幾分鐘;對于每次快速花零花錢的孩子,父母可以說:如果你能忍受一周不花零花錢,下周可以加倍,你可以省下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應該立即幫助他,而應該鼓勵他堅持下去,忍受挫折帶來的不快,很快就會成功。
三、多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面
有些父母很少讓孩子出去,擔心這個和那個。當孩子們看到陌生人時,他們哭著躲著。他們長大后容易敏感和退縮。有些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團結精神,所以朋友很少,長大后會因為人際關系緊張而影響人才的發揮。因此,當孩子明智時,他應該適應新的環境,鼓勵膽小的孩子接觸更多的人,或者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個過程也被稱為脫敏。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就不會自然萌發。
四、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然而,孩子們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并逐漸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他們都想嘗試觸摸、觀看,甚至把玩具拆開。這不僅是求知欲的表現,也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如果父母什么都不讓孩子動,不僅會讓他失去學習的機會,還會扼殺他的熱情。如果你想讓他將來有興趣做點什么,他就懶得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耐心地解釋父母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者一起跑他去玩。
五、讓孩子多動腦
一個男孩因為腿短而爬不上滑梯的第一步。他懇求他媽媽把他抱起來。他媽媽告訴他:如果你動腦筋,你會有辦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手推車拖到那里,然后站起來。好吧,去吧,孩子。母親說。小男孩這樣做了,一切都變得很容易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加注意,總會想出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
六、培養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個在體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歲孩子來看總教練。總教練沒有讓她馬上表演體操,而是給了她四個飛鏢,讓她投射到辦公室對面的靶子上。小女孩膽怯地說:如果投不中呢?教練告訴她:你應該考慮如何成功,而不是失敗。小女孩反復練習,終于成功了。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敗,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成功。
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或壞事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總是責罵孩子: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不要害怕孩子的淘氣會給你帶來麻煩,而要考慮什么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益,因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他們的合理需求和愿望得到滿足。情緒和社會化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狀態。父母也應該克制自己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真的不讓孩子玩某事,你應該通過轉移注意力來轉移孩子的興趣。
八、給予鼓勵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或失敗,甚至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你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不要潑冷水。雖然他們的夢想對你來說很奇怪,但你應該高興他們有很強的幻想,幻想是創造力的導師。
九、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團結友誼與合作意識
社會是一個群體。單靠一個人的奮斗是不可能實現任何事情的。我們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互相學習。父母必須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孩子的合作行為,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首先,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他人,善于團結不同意見的人。
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兒童對自己滿意,情緒活潑快樂,能適應周圍環境,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充分發揮個人智力。親愛的父母,你的孩子有這些品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