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小M給她2歲女兒辦理了一個溫馨的生日派對。
“線條”的朋友小K接到邀約后,大大咧咧地說了一句:“你們家丫頭才2歲,過任何生日?即使你給她過去了,她也不知你在干嘛,你這是瞎搞嗎?”
小M不甘落后,立馬就懟了回家:“就憑你方便!你們家魚兒4歲,你也不給他生日日,你根本不知道小孩多期盼你給她過一次生日呢!”
確實,魚兒很希望有一次專屬于自己生日派對!一朵朵在今年的生日邀請到了魚兒來做客,一朵朵吹完小蠟燭后,魚兒要我們再次把焟燭照亮,自己去吹一次。
但讓人非常驚訝的是,粗心大意的魚兒媽居然還沒有get到寶寶的小心思,堅持認為孩子太小了,記不得這種典禮,沒必要搞那么多亂七八糟的事。
實際上,我們的日常生活是要有儀式感的!
1、每一個孩子都會下意識地期盼新意
還記得小時候每一年過年,我媽都能給我們買新衣服。
有一年除夕夜,一家人都在廚房里忙前忙后,我媽媽卻在房子里用電量吹風吹一對棉襪。我詢問:“這個不是兒子的新襪子嗎?為何要烘干?他并不是還有一些棉襪嗎?”
我媽媽微笑著回了一句:“這些棉襪是老舊,過春節他想穿這雙新的。”
就這一個小細節,我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印象里我媽媽并不能對我和哥哥廣結善緣,可是當小弟向其明確提出穿新襪子時,她很快就可以明白了:這是一個孩子對于儀式感期盼,他希望在新年的第一天,渾身上下穿的衣服都是晴天,哪怕是棉襪也是如此。
沒錯,每一個孩子都會下意識地希望生活當中典禮,這種小小典禮,會使那一天越來越和其它日子都不一樣。或許遠遠地沒到這一天,小孩就已經開始掰著手指頭算正中間只差是多少天。
大家說,日常生活總要有一個奔頭,這種小小典禮,是孩子心里的一個奔頭。要是沒有這種典禮,每一天都活成一個樣,那還有什么好期貸的?
2、典禮便是一個個連接點,串出人生道路的美好回憶
典禮就是人生中一個個連接點,串出了我人生道路的美好回憶。
孩子長大了,他可能會忘掉3、4歲那年,自身經歷過哪些,但他卻可能記得那年的生日,那一年的六一兒童節,那年的春節,母親是如何陪著他完的。
新意,能加強孩子對于這種獨特階段的幸福快樂記憶力。一個心里充斥著幸福的孩子,一定是個積極向上的小孩。
但對成年人而言,新意也很重要。
胡可在最近的一期《奇葩說》說:“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生和我女兒說‘并沒有婚宴’,我會和我女兒說‘不必嫁過去’!”
朵媽一個表姐結婚時也就沒有舉行婚禮,夫妻倆跟彼此親戚吃了一頓飯就行了。
堂姐說:“每一次想起自己連婚宴也沒有,就會感覺這這婚太草率了,有好幾次爭吵,我還提及了這件事情——‘不跟你過去了,自己過,總之那時候娶你,連婚宴也沒有!’”
實際上當時妹夫沒送堂姐舉行婚禮,堂姐并沒有意見,但是時間久了,堂姐卻發現沒舉行婚禮這件事情,成她心里的一根刺。現在再需要來補領,卻總是感覺口感和當時不一樣了!
沒錯,成年人也要有儀式感。
這種專屬新意,會提醒他們感恩和珍惜對方,雖然生活中難免會有跌跌撞撞,但也要以愛耐心來寬容。
3、新意能夠不大,但是卻極其珍貴
典禮不僅應當存有這些極為重要的節日或留念日,假如我們的每一天都有一些小小典禮,那么我們的日子也能過得更精致,更有趣。
都是在最近的本期《奇葩說》中,羅胖提及了他和妻子每日的一個小典禮:“我倆商量好,每日無論誰先醒來,早上的那一個,要幫另一方擠牙膏。”
因此,每日晚一點醒來的那一個,都可以看到另一方給自己擠好一點的美白牙膏,這個小小的行為,天天都在提示夫妻兩人——“我們都是彼此愛著的”,那是多么質樸的風情!
就如同我們給寶寶講故事一樣,天天都講一個故事,漸漸地,這種做法將會成為每日的一個典禮。每到這個時刻,我們跟孩子會停住手里的瑣事,把精力放在在說故事這件事情上,沒有什么能夠影響大家。
簡言之,典禮是我們對某一時刻、某件事的高度重視。在典禮開展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使自己的專注力更集中化、心態更用心,對自己說,把精力全放到愛人身上,好好享有這個時刻,別的事臨時先放一放。
新意,能夠不大:
能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好夢”;
起床時的一個接吻;
回到家里后的一個擁抱;
節日、生日后的一張合影照片……
如果將一些細節當做一個不可缺少的典禮,那它也會成為生活當中點綴,變成我們心里的小美好。
新意并不一定大費周折,都不需要用錢堆出去,用心就行,溫馨就行。
在一個有儀式感家中生活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親人對自身的高度重視。他對自身的歸屬感也更強,滿足感也更強,對家人的信任感也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