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德國學前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玩耍,通過玩耍來教他們;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幫助者,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這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尤為徹底。德國學前教育界非常重視兒童獨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但他們的培養方式是玩耍。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位生活在德國的中國母親的故事,看看德國幼兒園和中國幼兒園的區別。
經常去大自然玩
我女兒在天主教幼兒園度過,兒子去基督教幼兒園,因為她離家很近。兩者差距不大,教育內容與宗教關系不大。兩所幼兒園的設置差別不大,包括向日葵班、小象班、尼姆小魚班、小鹿斑比班等。當你進入公園時,你會收到一封信,告訴父母孩子們將如何在這三年里在這里度過,這是一條什么樣的路。當孩子們離開幼兒園時,他們會收到老師總結的一本大書,上面貼著孩子們第一次畫的畫,一些有趣的折紙或拼圖,小組或個人照片,每個活動的介紹,非常豐富和詳細。
孩子進公園的那天,他的照片會貼在教室門口,上面寫著名字,還有班上的小logo、向日葵或小牛,讓孩子識別。為了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無論在哪個州,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山村,德國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會為孩子們設立一個活動室,布置各種興趣角,如廚房玩具角、建筑角、書籍角、生物角等玩具角,孩子們可以獨自在興趣角活動,如用積木建高速公路,也可以自由一起活動。此外,除了幾種簡單的樂器外,德國絕大多數幼兒園都沒有鋼琴和其他復雜的樂器。當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時,他們喜歡用手拍或敲桌椅。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們專注于學習歌詞,而不是被動的音樂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在小學里,教室里還有一個安靜的角落,供孩子們獨自坐著或思考。
因為是混齡制,早上沒有時間限制。孩子們只需要在9:30前到達。有些孩子來了,開始吃喝。有些孩子不得不和娃娃玩一會兒,有些孩子開始建積木。10:30,老師會敲鈴,孩子們開始圍坐在一起,說話,講故事,分組做手工和繪畫,或者老師給他們讀書。學生可以自由活動。
種一棵允許孩子爬的樹。
許多德國幼兒園教師不提倡家長讓孩子早點開始學習寫作或算術,因為他們認為這會破壞孩子對學校的新鮮感,導致厭倦學習,所以幼兒園不能給孩子作業和閱讀和寫作任務。他們強調,對兒童的基礎教育更為重要:
1)事實與環境教育。這是一種喚起兒童環境保護初步意識的教育;通過觀察周圍環境,訪問不同的機構,提高兒童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地體驗自然過程。讓兒童以各種方式接觸事實和自然是促進兒童成為環境保護所有者的前提。
2)現實生活和家政教育。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體驗,形成集體生活技能:如著裝,熟悉各種玩具的使用,了解年度重要事件,掌握家務技能(房間、洗衣、烹飪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包括機、油炸烤箱),對緊急情況做出反應。給孩子們一個模擬練習的機會。
在過去的三年里,孩子們參觀了警察局,觀察了警察的工作,如何報警,如何處理壞人,了解警察是用來做什么的;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消防知識,避免火災;去郵局,看看信是如何從家到郵局的;參觀市政府,了解市長,看看市長是什么樣子;去自由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了解自由市場和超市的區別;參觀花園的種植和區分;看戲劇、馬戲團、兒童歌劇和魔術;參觀圖書館;乘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
從自然中學習知識
櫻桃季節,孩子們去摘櫻桃;南瓜季節,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做南瓜湯;狂歡節他們穿有趣的衣服扮演有趣的角色;萬圣節做鬼臉當僵尸在街上嚇唬別人;圣誕節等待圣誕老人的禮物;圣馬丁節和老師一起燒紙燈紀念騎士圣人;復活節做雞蛋,等待兔子在復活節帶來的驚喜;新年給家人做賀卡問候親戚朋友;母親節父親節要做卡片慰問父母……在這樣的忙碌中,孩子們一天天長大。
在我女兒在北京上小學的那一年里,我還把兒子送到了國內幼兒園一年。
相比之下,國內幼兒園仍存在許多問題。針對幼兒園的很多情況,我給出了無數的建議,但是老師做不到。比如孩子一天學的東西太多,玩的時間太少,戶外活動太少。在海洋球里鬧一會兒,就被叫停了……孩子們無法接觸土壤、自然甚至樹木,也沒有機會觀察動物和小泥鰍的生活方式。他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幼兒園聽不到嘻哈的聲音,都是朗朗的讀書聲。
在這個年齡,在草地上打滾,在大森林里大聲呼喚小松鼠,是孩子們應該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