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獨生子女教育的廣泛關注,家庭教育的兩端:父母和孩子的焦慮正在急劇上升。
在兒童教育問題上,以動物名義命名的各種派系也交織在一起。作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它是人生教育的第一個過程。為孩子們打下背景,會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甚至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何做家庭教育越來越讓父母感到困惑。最近,幫助記者圍繞這個熱點,特別進行了深入的采訪,看到了當前家庭教育的嚴重傷害,但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希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孩子們比作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雕像需要六個雕塑家,其中第一個是家庭。
如何教育下一代已經成為許多父母生活中的首要任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以愛孩子的名義破壞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他們無意識或無能為力。
有一種愛叫做你好
一些家庭對教育子女盲目隨大流的現象,讓永上教育界人士深感擔憂。
許多家長把大量的精力、時間和期望集中在孩子的教育上,但教育的投入和產出可能不成正比,這讓一些家長感到焦慮。同時,有些孩子過早承受不應承受的壓力,對身心健康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業內人士直言,在西方,父母評價成功孩子的標準是開朗、善于溝通、喜歡運動;目前,我們周圍的許多父母評價孩子的標準相對單一:只要孩子成績好,他們就是優秀的孩子。
在采訪中,一位來過這里的人直言不諱地說:這種評價標準衍生出來的關懷至今傷害了他,盡管他現在在別人眼里還是挺成功的。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父親經常出去工作,工作很努力,但每次我回家,我覺得主要目的似乎是檢查我的學習。他會看看我在學校的所有試卷、老師的評論和練習本。一旦結果下降,它將立即受到嚴厲的訓練。
‘只有學好未來,你才能有前途。我現在這樣要求你是為了你好’、‘我在外面工作很努力。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怎么能配得上我呢?’,這是爸爸常說的兩句話。
當時,我經常覺得自己很無用。與其他孩子相比,我幾乎不怎么玩。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但無論我父親多么努力,他都看不到。他只看最終的結果。只要結果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好,他就會責罵我。父母總是說督促我學習是為了我好,但我討厭學習,但我不得不學習。小時候努力學習是為了爸爸對我好一點,長大后努力學習是為了遠離他們。
我一直夢想著逃跑。現在我真的逃跑了,但我發現我擺脫了他們的身體,但我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他們對我的影響。
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義務教育部學生處副處長、語文老師田志宏表示,雖然很多家長一直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的利益,但這種只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的愛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每個周末,督促孩子上奧數班、英語班、器樂班的家長,哪一個不是為了孩子的利益,有多少孩子對這種利益不充滿無奈、厭惡和抵觸?雖然父母的壓力來自整個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心中的功利主義正在增加傷害孩子的砝碼。
就像生活的起起落落一樣,成就也是如此。田志宏說,高低成績是任何學習者都必須經歷的正常過程。一個孤獨的贏家在學習中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他的學習經歷也可能是另一種悲哀。
孩子考試不及格,如果父母能理性面對,正確處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挫折教育。但現狀是,許多父母的態度簡單而粗糙,抱怨打擊,挫傷了孩子的信心。
有一種方法叫拔苗助長
如今,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讓許多父母感到焦慮。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有一種等不及、錯誤、更多的心態,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鼓勵幼苗的行為。
我認識一些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就希望他能比其他孩子提前一步,希望他能在幼兒園教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一切。他們覺得孩子上小學會很放松,很自信。事實上,他們沒想到孩子們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在小學可能對學習不感興趣,或者認為他們不再認真學習。寧波惠貞學院政治教育辦公室副主任董琪芬說,生活是一場馬拉松長跑,不是100米沖刺,你開始幾秒鐘,對長壽沒有太大影響,但跳過了這個年齡應該感受到的東西。
許多研究表明,學生在中小學的學習成績與他未來的社會成就沒有直接關系。教育界也提煉出了第十個現象:離開學校十年或二十年后,回顧過去,班上的尖子生、三名優秀學生和優秀班干部往往表現平平,消失了。然而,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學生更多的是在班上取得中等成績和不受老師歡迎的學生。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寧波教育界人士提供的分析是,為了在學校保持優秀,學習尖子透支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反復進行應試訓練,沒有時間和機會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興趣。進入社會后,真正影響的不是你的中小學考試成績,而是你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保持健康、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遠比單一的考試成績更重要。董琪芬說,也許父母應該培養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一種等待鮮花和幼苗的心態。
然而,在當今的父母中,有一種群體恐慌,他們總是害怕他們的孩子落后于別人,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現在許多孩子并沒有在起跑線上輸,而是厭倦了在起跑線上輸。
有一種期待叫望子成龍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望子成龍成為GJ長壽的最大動力,其次是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在寧波,這種心態也影響著很多家長。
對孩子們來說,什么是成功?一個值得注意的對比是,中國人喜歡談論青少年的早期智慧。自古以來,英雄們就離開了青少年,而美國則恰恰相反。這些都是愚蠢的孩子的故事。
無論是愛迪生、愛因斯坦還是林肯,這些成就事業的大人物都不是年輕人。他們的經歷表明,大多數人成長的規律是經歷磨難后成功。
我們真的不需要追求青春的早期智慧,更不用說用社會上流行的單一所謂成功標準來要求孩子了。田志宏認為,一些名人的教育觀值得學習,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對孩子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第二,他們有技能;第三,他們不欺負人或被欺負。這些要求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
教育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價值是幫助一個人發現和實現自己。現在,許多父母關注他們的孩子是否成為天才并沒有錯,但他們經常忽視他們的孩子是否可以成為成年人。
一個人是否進入成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他是否愿意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但現實令人擔憂。例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單身男女在擇偶和戀愛時,一方面與父母的控制糾纏在一起,另一方面又無法承擔責任。他們經常受到家人和他人的影響而左右搖擺。一旦你撞到墻上,你經常把球踢回你的家人,尤其是你的父母。
如今,許多人已經同意,孩子的性格、習慣、能力、觀念等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的問題會使孩子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影響他們的獨立性和選擇能力。事實上,失敗的家庭教育首先影響孩子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缺乏安全感,缺乏信心往往會退縮,生活不快樂也缺乏快樂的能力,不知道愛也沒有愛的能力。
有一種叫別人家的孩子。
有人曾經在網上開玩笑說:世界上有一種奇怪的生物叫別人的孩子。他不僅脾氣好,而且懂事。他可以在不玩游戲的情況下學習,回來后獲得第一名!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它也表達了許多孩子的愿望,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比較心理。
也許有些父母認為,給他們的孩子一個更高的標準,更好的參考系統,可以讓他們更有動力努力工作。田志宏直言不諱地說,但現實是,許多孩子的希望和信心日復一日地消退了。因為他們會覺得他們永遠不會達到父母的標準,而不是孩子和孩子。
更糟糕的是,親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在這樣的批評和比較中被破壞了。這真的是父母想要的結果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成功的道路可以復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父母的許多教育行為中,除了比較,還有一些父母沒有意識到權力意識。
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權力和愛往往在家庭和社會的平衡之間。權力越大,愛就越少。通常,母親總是愛最沒有前途的孩子,而父親總是更喜歡最有前途的孩子。因為父親的愛是因為他/她值得愛,母愛的原因是他/她需要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父愛往往比母愛更有權力欲。
在家庭中,一旦權力想要上升,家庭教育就會被病毒感染。父母經常抱怨他們的孩子太不聽話了。事實上,所謂的不聽話是一種習慣性的不服從和叛逆。孩子們只是在某種場景和權力下做出這種反應。當這個領域不存在時,他的習慣性不服從和叛逆就會消失。
因此,父母盡可能消除自己的權力意識,是一輩子要做的功課。
有一個理由讓我很忙
小林是大二學生,物理是他的短腿科目。前段時間班主任找他聊天,才知道小林不愿意學物理的原因是高一物理老師討厭鐵不成鋼的課堂批評。從那以后,小林厭倦了物理,在學習中混日子。
當我聽到我的朋友談論這件事時,我感到有點驚訝和遺憾。面對數十名學生的老師,如此微妙的情緒變化可能很難找到,但如果父母能及時發現孩子微妙的心理變化,及時指導,這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寧波第二中學數學老師姜生說。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永上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增長,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趨勢:父母忙于事業,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
在一起的時間少了,一方面影響了孩子健康快樂心靈的滋養,另一方面,父母很難時刻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從長遠來看,父母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孩子更容易陷入電腦、游戲等構建的世界。當父母意識到問題時,往往更嚴重,然后盲目地把問題扔給心理咨詢機構,尋求立竿見影‘藥方’,結果發現問題的癥結在自己身上。
如何成為孩子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永尚老師普遍認為:陪伴孩子成長,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有理解,我們才能‘對癥’,才有‘療效’。
另外,在‘民主’建立必要的‘家庭原則’父母之間要有一定程度。
蔣勝說,現在,一些父母給了孩子尊重的待遇,但他們沒有教他們同時尊重他人。他們只是認為如果我尊重你,你也會尊重我。眾所周知,孩子們所學到的只是把別人的尊重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是尊重別人。
最后,我們以臺灣漫畫家幾米的作品結束,傳達孩子們的心聲,并與家長分享:
當我為你唱歌時,請不要批評我五音不全。
我給你寫詩的時候,請不要嫌棄我的無聊。
當我為你跳舞時,請不要嘲笑我的四肢僵硬。
請告訴我,只要是我為你做的一切,都會讓你感到快樂。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孩子,但你從來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寬容、堅強、快樂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