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子豪今年3歲。他的父母在其他地方做生意。他們每個周末或節假日都回濟南與子豪團聚。子豪是由祖母和祖父撫養長大的。父母感到非常內疚,因為他們不能每天陪孩子。只要他們回到孩子身邊,他們就會給孩子買玩具和最喜歡的食物。然而,孩子們對這些不感興趣,好像他們有心事,整天不開心。細心的奶奶發現,當她帶著孩子去購物時,如果她看到同齡的孩子被母親擁抱和親吻,孩子總是表現出嫉妒的表情,潛意識地依偎在奶奶身邊。由于奶奶的提醒,在后來親子團聚的日子里,子豪的父母試圖和孩子一起玩耍,擁抱和親吻兒子,哼著催眠曲,撫摸兒子的小手和腳,哄子豪入睡。從那時起,子豪似乎很滿意和快樂。
專家說法
子豪的表現是孩子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愛撫和觸摸,導致皮膚饑餓。這種饑餓是孩子接觸的需要。皮膚表面對刺激有一定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就會有饑餓感。出生前,胎兒被羊水浸泡在母親的子宮里,這是一個溫暖和安全的環境。離開母親后,被羊水包圍的安全感消失了,因此嬰兒的皮膚饑餓尤為明顯。因此,提倡母親在孩子出生后立即擁抱母乳喂養,從而形成良好的母嬰聯系。母嬰之間的觸覺交流是母子情感信息的傳遞。在身體的接觸、溫柔的安慰和溫暖的擁抱中,嬰兒會感到安全、溫暖、舒適和快樂,伴隨著父母充滿愛的表情。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中,他們經常被母親擁抱和撫摸。長大后,他們往往性格開朗,自信心強,充滿愛心。
許多年前,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把兩只假母猴放在籠子里,一只是沒有瓶子的軟皮毛,另一只是懷里有瓶子的假母猴。然后把一只出生不久的獼猴放進籠子里。結果,小猴子長時間依偎在裹著皮毛的假母猴身上。只有當他們餓的時候,他們才爬到有瓶子的假母猴身上吃牛奶。吃完后,他們立即回到皮毛假母猴的懷里。可以看出,在實驗中,饑餓的小獼猴寧愿觸摸母猴的替身物品(一個架子上覆蓋著毛圈織物);而不是食物(裸露的鋼絲架上的奶頭和牛奶),人類和動物在年輕的時候就有皮膚的感覺需求,甚至比食物更強烈。
作為父母,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注意給孩子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