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淘氣的孩子,我們總是無法忍受,認為脾氣好的母親不可避免地會打孩子。我們的教育傳統是孝順的兒子在棍子下,在美國打孩子是違法的。那么你能體罰嗎?如何教育你的孩子是好的?
1.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理想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不應該急于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這時,你可以告訴孩子你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的行為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我對你這樣做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么不禮貌!你的表現讓我很難過!等。描述你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靜你的情緒,讓你的孩子從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誤,不需要太多的批評,讓孩子承擔行為過失或錯誤造成的后果。對于幼兒,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糾正錯誤,引導孩子自己彌補錯誤。例如,如果牛奶被打翻,你就不能喝牛奶。同時,孩子們還需要自己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不僅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能會導致什么結果,也讓孩子在承擔后果的過程中有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次犯類似的錯誤。
3.間接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錯誤不大,父母可以不過分調查孩子的錯誤,而是通過間接懲罰的手段和方法,如給孩子一個眼睛,限制他的行動,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的娛樂時間,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例如,如果玩具沒有清理干凈,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對孩子未來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做什么,滿足什么要求或標準,表明他們對孩子下一次行為的期望。比如每次主動收拾玩具,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有必要打孩子,例如,當許多建議無效時,孩子仍然吵鬧,影響他們自己的安全、周圍的人和周圍的環境,父母應該首先穩定他們的情緒,冷靜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尷尬,從而傷害孩子的心。這個時候的孩子,因為專注于父母激烈的情緒,往往不會覺得自己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當父母不得不毆打孩子時,他們必須把毆打孩子視為一種教育儀式。他們必須清楚地告訴孩子他為什么被毆打,這次打幾次,下次如何處理錯誤等等。 不要打得太重,也不要用打孩子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舉手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他,父母也很難過。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父母仍然愛他。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和6歲以后的孩子
由于心理發育不成熟,2歲前兒童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沒有警告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提高,自尊心也越來越強。6歲以后的孩子已經是合理的年齡了。此時,父母需要更合理地與孩子溝通,以避免毆打和責罵對孩子心中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