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家莫扎特是眾所公認天才兒童,它的很多著作至今仍然為長盛不衰的開演曲子。莫扎特取得的成就是和父親悉心培養密不可分的。在莫扎特還只要3歲時,父親突然發現莫扎特常常靜靜的坐到一邊,饒有興致地看姐姐學琴,于是便對其進行了早期教育,在父親的幫助下,5歲莫扎特便開始寫作短曲,6歲時制作了鋼琴協奏曲。最終,父親干脆選擇放棄宮廷樂師職業,把所有精力和時間用以對于孩子音樂教學,使莫扎特最后成為一名音樂家,巴黎古典樂派代表之一。
相比莫扎特來,貝多芬早期藝術細胞并不是像莫扎特那般令人震驚,有一些歌曲權威性乃至肯定貝多芬壓根就不可以成為一名作曲家。可是,貝多芬的父親決心要將貝多芬塑造變成莫扎特式名作曲家,打小就對其進行嚴格的訓練,當她察覺自己早已教不上孩子時,又立刻安排了海頓等第一流的作曲家作貝多芬的教師。可以這么說,并沒有父親那類執著的精神、明確的規定和踏踏實實的風格,是很難造就貝多芬這樣一位集古典派之大德,開表現主義之先例的音樂家的。
奇才常由父親一手造就,由于父親對提高自己孩子的目標遠比媽媽更加明確,期待更加強烈,心態更果斷,規定更加嚴格。奇才并非易事造就,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奇才的,但是,只需做父親對寶寶既養又教,仔細地教,瞄準了方位去教,那么就應當堅信與生俱來此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