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聚氨酯乳液不穩定的原因錯綜復雜,涉及配方設計、原材料、制備工藝、儲存條件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主要原因的詳細分析:
配方設計因素:
- 親水基團含量不足或類型不當:
- 親水基團(如羧基、磺酸基、銨基、非離子親水鏈段等)是維持乳液粒子穩定分散的關鍵,它們通過形成水化層或提供電荷斥力防止粒子聚集。
- 含量不足:導致粒子間靜電斥力或空間位阻不足,粒子容易靠近、聚并、沉降。
- 類型不當:例如在電解質含量高的環境中使用純陰離子型,其穩定性易受鹽離子影響;或在需要強剪切穩定性時,非離子親水鏈段的位阻作用不足。
- 乳化劑選擇及用量不當:
- 乳化劑(有時是外加的,有時是親水擴鏈劑自帶)的類型、分子量、HLB值(親水親油平衡值)與聚氨酯分子的相容性不佳。
- 用量過少:無法有效包覆粒子或提供足夠的電荷/位阻。
- 用量過多:可能導致乳液粘度異常、泡沫過多,甚至影響成膜性能和最終產品的耐水性。
- 固化劑/交聯劑問題:
- 未封端異氰酸酯殘留:?預聚體或成品乳液中殘留活性-NCO基團,會緩慢與水反應生成CO2氣體和凝膠,導致乳液脹罐、粘度增大甚至凝膠化。
- 后添加交聯劑相容性差或反應過快:?如添加的氮丙啶、碳化二亞胺、多官能度氮丙啶等交聯劑,如果與乳液相容性差、分散不均或反應速率過快,可能引起局部凝膠或顆粒聚集。
- 溶劑殘留:
- 制備過程中使用的有機溶劑(如丙酮、丁酮、NMP)如果脫除不徹底,殘留在乳液中:
- 可能改變粒子表面的親水性/疏水性平衡。
- 在儲存過程中緩慢揮發,導致局部濃度變化,破壞粒子穩定性。
- 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制備工藝因素:
- 乳化剪切強度不足:
- 在分散(乳化)步驟中,剪切力(如均質機轉速、時間)不夠,無法將預聚體充分剪切分散成足夠細小且分布均勻的粒子。粒徑過大或分布過寬均易導致沉降或絮凝。
- 乳化溫度控制不當:
- 過高:?可能導致預聚體粘度太低,在剪切分散前已相互聚并;或使預聚體/擴鏈反應過快,來不及有效分散即發生凝膠。
- 過低:?預聚體粘度過高,難以有效剪切分散。
- 降溫速率控制不佳:
- 乳化完成后降溫過快,特別是對于結晶性較強的硬段(如MDI、H12MDI),可能導致粒子內部或表面結晶過快,破壞粒子結構或表面親水層,引發聚集或沉降。
- 加料順序和速率不當:
- 預聚體加入水中的速度、水加入預聚體的速度、中和劑的加入順序和速度等控制不好,會導致局部過濃、過熱或中和不均勻,形成大顆粒或不穩定粒子。
- 中和程度不精確:
- 對于陰離子或陽離子型乳液,中和度(成鹽度)是關鍵。中和不足(pH偏低)導致羧基等基團不能完全電離,粒子電荷密度低,斥力不足;中和過度(pH偏高)可能引起某些體系水解加劇或粘度異常。
- 反應程度控制不佳:
- 預聚體合成或擴鏈反應控制不當(如NCO含量偏離設計值、反應不完全或過度),直接影響分子結構、親水性和最終乳液的穩定性。
原材料因素:
- 原材料純度與質量波動:
- 多元醇(聚酯、聚醚)、異氰酸酯、親水擴鏈劑、溶劑等含有雜質(如水分、酸值過高、不皂化物、金屬離子等),會影響反應進程、分子量分布和最終粒子的表面性質,導致批次間穩定性差異。
- 水質問題:
- 乳化或稀釋用水含有較高濃度的金屬離子(特別是多價離子如Ca2?, Mg2?, Fe3?, Al3?)或其它電解質。這些離子會:
- 壓縮雙電層:?對于離子型乳液,減少粒子表面電荷,降低靜電斥力(DLVO理論),極易導致絮凝或沉降。
- 與乳化劑/親水基團反應:?如與羧酸鹽形成不溶性皂,破壞乳化效果。
- 添加劑兼容性問題:
- 后添加的助劑(如增稠劑、潤濕劑、消泡劑、顏料/填料、防腐劑等)與乳液體系相容性差,或添加方法不當(如未預稀釋、高速攪拌導致破乳),可能引起絮凝、增稠、分層或顆粒。
儲存與環境因素:
- 溫度:
- 過高溫度:?加速粒子的布朗運動,增加碰撞聚并幾率;可能破壞水化層或導致某些組分水解、降解;加速微生物繁殖。
- 過低溫度(冷凍):?水結冰膨脹會直接破壞粒子結構(破乳),即使化凍也難以恢復。
- 溫度波動:?反復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疏水鏈段溶解-結晶變化、粒子收縮膨脹,破壞穩定性,引發沉降或凝膠。
- 凍結-融化循環:?對乳液穩定性是巨大考驗,極易導致破乳。
- 微生物滋生:
- 水性乳液是微生物良好的培養基。微生物繁殖會產生酸性或堿性代謝物、酶、氣體和菌絲體,改變pH值,產生異味,破壞粒子或增稠體系,最終導致腐敗變質、沉降或破乳。有效的防腐體系至關重要。
- 機械應力:
- 長期劇烈震動或剪切(如頻繁高速運輸、攪拌)可能破壞粒子表面的保護層(水化層或吸附層),導致聚并。
- 長時間靜置:
- 即使是穩定的乳液,在重力作用下,粒子密度大于水相時,也會極其緩慢地沉降,形成底部高濃度、頂部稀薄的“硬沉淀”或“軟沉淀”。良好的配方和工藝可以顯著延緩這一過程。
使用過程因素:
- 應用時高速攪拌、添加不相容溶劑或化學品、過高或過低的稀釋度等都可能破壞乳液穩定性。
總結來說,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穩定性是親水/疏水平衡、粒子間斥力(靜電和空間位阻)、粒子大小及分布、體系粘度和外部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破壞這種微妙平衡的因素都可能導致乳液不穩定,表現為沉降、分層、絮凝、粘度變化、凝膠、脹罐甚至破乳等現象。 解決不穩定問題需要從配方設計、原材料篩選、工藝優化、嚴格品控和正確儲存使用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排查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