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規培生與上級醫師或護士的溝通矛盾時,需結合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和團隊協作要求,從個人、團隊和制度層面采取策略。以下是分步建議:
一、自我反思與調整
冷靜分析矛盾根源
- 明確矛盾是源于溝通方式(如語氣、措辭)、工作流程分歧(如醫囑執行方式),還是責任歸屬問題(如分工不明確)。
- 例如:若矛盾因未及時匯報患者病情變化引起,需反思是否自身溝通主動性不足。
換位思考與職業共情
- 理解上級醫師或護士的工作壓力(如高強度輪班、繁重病例),避免將矛盾簡單歸咎于“對方態度差”。
- 例如:護士可能因同時處理多個危急患者而顯得急躁,并非針對個人。
二、主動溝通策略
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場合
- 緊急問題需立即溝通,但非緊急矛盾應避開高壓環境(如搶救現場),選擇交班后或休息時間。
- 示例:“王老師,關于今天上午3床的處理方案,能否占用您5分鐘請教幾個問題?”
使用結構化溝通法
- 采用SBAR模式(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清晰表達問題,減少誤解:
- 情境:“患者血壓突然降至80/50mmHg?!?/li>
- 背景:“術后第2天,已補液1000ml?!?/li>
- 評估:“懷疑可能存在活動性出血?!?/li>
- 建議:“是否需要立即安排床旁超聲?”
避免情緒化表達
- 用“我觀察到/我擔心”代替“您應該/您錯了”,例如:“我注意到醫囑中抗生素劑量和指南推薦不同,能否幫我理解這樣調整的原因?”
三、借助制度與外部支持
利用醫院沖突調解機制
- 部分醫院設有醫務科或教學管理部門協調師生矛盾,可匿名反饋問題。
- 若涉及職場霸凌或安全問題(如被當眾羞辱),務必通過正式渠道上報。
尋求“中間人”協助
- 聯系規培導師或科室教學秘書作為調解人,例如:“張主任,我和李護士長在術后護理流程上有不同理解,能否請您幫忙組織一次病例討論?”
參與溝通技能培訓
- 主動報名醫院開展的“醫患溝通”“團隊協作”課程,學習沖突管理工具(如Thomas-Kilmann模型)。
四、長期關系建設
展現專業可靠性
- 通過細節建立信任:準確記錄生命體征、提前準備好查房資料、對分管患者病情了如指掌。
觀察科室文化
- 不同科室有隱性工作習慣(如外科偏好簡潔溝通,內科注重細節討論),調整自身適應節奏。
建立非正式溝通渠道
- 通過共同參與科室活動(如病例匯報比賽)增進了解,減少刻板印象。
五、特殊場景應對
公開場合被批評:
保持冷靜,回應“感謝您的指導,我會立即核對并更正”,事后私下澄清誤解。
意見分歧涉及患者安全:
使用“安全暫?!保⊿afety Time-Out)流程:“我有責任再次確認這個劑量是否符合患者腎功能情況?!?/p>
持續惡性矛盾:
申請輪轉計劃調整,避免長期處于敵對環境影響職業發展。
關鍵原則
- 患者安全優先:即使存在矛盾,需以臨床決策正確性為首要考慮。
- 避免個人化歸因:多數矛盾源于系統性問題(如工作超負荷),而非個體惡意。
- 記錄爭議事件:對反復出現的矛盾保留客觀記錄(時間、內容、見證人),以備后續調解。
通過以上策略,規培生不僅能化解當前矛盾,更能逐步培養出在復雜醫療環境中高效溝通的核心能力,這對未來職業生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