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量選型的核心步驟
-
計算房間冷負荷
- 冷負荷組成:圍護結構傳熱(墻體、門窗、屋頂)、人員散熱、設備發熱、照明負荷、新風負荷(如有獨立新風系統則需單獨計算)。
- 計算方法:
- 簡化法:單位面積冷負荷法(如辦公樓:100150 W/m2,商場:200300 W/m2)。
- 精確法:使用專業軟件(如HAP、DesignBuilder)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中的熱平衡法逐時計算。
- 注意:需考慮建筑朝向、遮陽、使用時間、人員密度(如會議室 vs 辦公室)等修正系數。
-
確定內機類型與參數
- 內機類型:
- 風機盤管(FCU):適合小空間(如房間、辦公室),冷量范圍1~10kW。
- 空氣處理機組(AHU):適合大空間(如商場、展廳),冷量范圍10~100kW+。
- 關鍵參數:
- 名義冷量(廠家樣本標注的冷量,通?;跇藴使r:進水7°C,回水12°C)。
- 水流量(需滿足設備性能曲線,避免流量不足導致換熱效率下降)。
-
修正實際工況下的冷量
- 水溫差影響:
若實際水溫差與標稱工況不同(如設計為5°C溫差而非標準的5°C),需按以下公式修正:
Q實際=Q名義×ΔT實際ΔT名義
Q_{\text{實際}} = Q_{\text{名義}} \times \frac{\Delta T_{\text{實際}}}{\Delta T_{\text{名義}}}
Q實際?=Q名義?×ΔT名義?ΔT實際??
(例如:標稱冷量基于ΔT=5°C,若實際ΔT=6°C,則冷量需乘以1.2)。
- 進出水溫度修正:
若供水溫度高于7°C(如9°C),內機實際冷量會下降,需參考廠家提供的變工況性能表。
- 系統匹配與校核
- 水流量校核:
確保水系統流量滿足內機需求,避免因流量分配不均導致部分內機冷量不足。
G=Qc×ΔT(c=4.18?kJ/(kg\cdotp°C))
G = \frac{Q}{c \times \Delta T} \quad (c=4.18 \, \text{kJ/(kg·°C)})
G=c×ΔTQ?(c=4.18kJ/(kg\cdotp°C))
- 水泵揚程與管道阻力:需與系統設計匹配,避免因水力失調影響末端設備性能。
二、關鍵注意事項
-
冗余設計:
- 冷量建議預留10%15%裕量(如計算冷量為5kW,選型5.56kW),應對極端天氣或負荷波動。
- 避免過度冗余(如超過20%),否則會導致設備頻繁啟?;蛐式档汀?/li>
-
噪音控制:
- 高冷量內機通常伴隨更大風量,需校核噪音值(如臥室≤40dB(A),辦公室≤45dB(A))。
- 選擇低噪音型號或加裝消聲措施。
-
節能性優化:
- 優先選用變頻風機盤管或變流量系統,適應部分負荷時的節能需求。
- 考慮溫差放大設計(如ΔT=6°C代替5°C),減少水泵能耗。
-
安裝限制:
- 檢查吊頂空間是否滿足內機尺寸(尤其是AHU機組)。
- 冷凝水排放坡度、檢修口位置需提前規劃。
三、案例說明
項目場景:某辦公樓標準層,房間面積20m2(無新風),計算冷負荷2.4kW。
選型步驟:
- 冷量需求:2.4kW × 1.1(冗余)= 2.64kW。
- 選擇設備:選用名義冷量3kW的風機盤管(如某品牌FP-34)。
- 工況修正:若實際供水溫度為8°C(非標稱7°C),查廠家性能表冷量衰減至約2.8kW,仍滿足需求。
- 水流量校核:
G=3?kW4.18×5≈0.144?m3/h
G = \frac{3 \, \text{kW}}{4.18 \times 5} \approx 0.144 \, \text{m3/h}
G=4.18×53kW?≈0.144m3/h
確認系統支管流量分配可覆蓋此需求。
四、總結
- 核心邏輯:冷負荷計算 → 設備選型 → 工況修正 → 系統校核。
- 避坑建議:直接按面積估算冷量易出錯,需結合建筑功能與使用場景;復雜項目建議委托專業暖通工程師進行負荷模擬與水力計算。
- 規范參考:中國《民用建筑暖通空調設計規范》(GB50736)、ASHRAE Handbook(國際項目)。
若有具體項目參數(如建筑類型、區域氣候等),可進一步細化選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