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實施了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措施,最后反而倒閉了。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因為,這是一個倒果為因的判斷。
往往是因為,一個公司已經快不行了,無可救藥了,大廈馬上就要崩塌了,所以才開始采取一系列的表面功夫,證明自己還在努力拯救,還希望力挽狂瀾。
而這些表面功夫,最常做的就是各種會被解讀為降本增效的行為。
比如把員工的各種福利給砍掉,比如嚴抓考勤,比如沒有強KPI考核的公司忽然開始引入一整套非常嚴格且繁瑣的業績考核制度。
但是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并不解決企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比如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無法跟進市場的最新技術和動向等等。
這就好像大學里期末考試的你,并沒有學好這門功課,面對一道道解答題毫無頭緒,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答案。
但是你又不想交白卷,同時還抱有一定的僥幸心理。
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關于這個主題,甚至關于這門課的所有內容都羅列上去,希望能多少命中一點,同時也希望判卷老師能看在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寫了這么多”的份兒上,多少給點分。
那些遭遇危機的大企業里的無能高管,也是一樣的心態。
對于解決公司的問題,毫無辦法,甚至連公司遇到的真正問題是什么都不知道。
但是坐在那個位置上又總得干點事兒,于是就只能做一些看起來很努力,好像是在解決問題的事情。
這些事情,一般都會被外部解讀為,這家企業在降本增效。
但是,這些措施并沒有解決公司的問題,也無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公司的那些致命問題依舊存在,還會繼續驅使著公司走向毀滅。
于是,你作為旁觀者就看到了,一家公司降本增效后反而倒閉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