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明朗的情況是:全球不同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加速走向分化,國內的不同省份/城市的發展也是如此;因為已正式進入“存量時代”。
存量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要素投入的邊際增長很低甚至是負的,只能進行存量挪移等待下一個周期。
所有的活動不只是經濟和市場交易,都必須首先面對這個客觀現實,才可能在復雜的環境中提升收益;而從很多既成事實看,能夠保證通脹提升預期下相同的投資收益水平,可能就很不錯了。
1).關鍵科技的創新和商業轉化暫時處于停滯階段,比如AI,很多國際頂尖的科技型企業,都需要進一步證明其核心技術的商業價值。
2).世界人口增速下降,老齡化比例上升,這就意味著很多地區的內需走弱。所以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價格保護、關稅壁壘等情況都會加劇。
這兩個特征意味著高利潤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銷量增長空間承壓,低利潤低科技附加值的產品必須依靠以價換量。
這些前提下,具體到投資,最應該優先考慮的是收益的確定性和可變現周期。確定性,來自投資標的真實價值屬性;可變現的周期,則主要看相關行業主要是其頭部企業的發展規劃、以及投資者對自身流動性需求的風險偏好,也就是要警惕一些靠PPT掙錢的。
而在一些信息不對稱的社會環境中,風險和收益很多時候不成正比,高價值的投資機會并不建立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常識性規律之上,投資收益的多少主要看關鍵信息的獲取能力以及投資者自身可調動的資金規模,已經和投資者眼光和經驗、投資物的價值大小沒有任何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