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那不叫雞娃,那叫雌竟產生的表演欲
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別人比
我曾經在極度崩潰的情況下直白的問過了
“我活著的意義是不是就是為了讓你有面子”
她也直白的回答了我
“是的,媽媽就是不愿意比別人差”
而那一瞬間我就好似面對尊尼獲加的otto一樣
“那我為什么不順從你呢?”
至于為什么很少見到爸爸不雞娃
我想絕大多數淋過雨的人都會幫別人打傘
至于為什么同樣經歷的媽媽會雞娃
我想我們還是來探討一下“女性最有共情能力”和“婆媳關系是最難處的關系”這兩句話之間的邏輯問題吧
主要有兩派:
一派為人是動物論。從動物的角度大談特談動物母親是怎么照顧孩子,動物父親是怎么射了不管,以此論證母親雞娃的“歷史悠久”。但問題是,我不太能夠理解為什么畜生是這樣做的,所以人這么做也是合理的。況且,動物那叫“雞娃”嗎?合著分不清楚什么是“生”,什么是“養”?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有娘生沒娘養的xx”。
另一派是傳統的爹媽為你好派。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高呼自己是怎么怎么為了孩子的未來吧啦吧啦。但問題是,為什么如此雙標呢?既然是為了孩子,那為什么只說讓孩子怎么怎么樣對未來好,不說讓父母怎么怎么樣才能在以后幫到孩子?這時候父母就不是孩子的助力了?總在說什么中考高考怎么怎么卷,為什么不考慮出國?你說你沒能力?那你為什么認為你的孩子有能力卷出來?一方面甘于自己的平庸甚至是無能,一方面卻又盲目相信孩子的天賦和能力。一說就是孩子還小還有未來,拜托,孩子是有未來,但不是有所有可能的未來,更不一定有你為他選擇的未來。
還有,什么是”雞娃”。在我看來,“雞娃”就是強迫沒有天賦的孩子去做到父母想要的結果。所以,“雞娃”要同時滿足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孩子在“被雞”的方面確實沒有天賦。如果孩子有天賦,那就是什么慧眼識珠的故事了。第二,孩子努力的行為是出于父母強迫而非“自身意志”。也就是孩子是自愿努力的,別管是因為父母的獎勵,輸給朋友的丟人,被老師訓斥后的知恥后勇……只要是孩子主動的,那都不算“雞娃”。
第二點大家都很容易看出來,我主要想給廣大父母說說第一點。
我發現,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都有一層濾鏡,就好像洛克希第一次到盧迪家的時候說的那樣“只不過是比別人早一些會說話,就以為是什么天才”。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可以稱為“天賦”的東西,包括我自己。越早認清這一點越能早早脫離痛苦。真正的天賦是肉眼可見的。我7歲下棋11歲拿上業5,和我一起有個小朋友5歲學棋7歲打遍青少年組,學棋一年半就能把我揍得滿地找牙。作為父母,如果你非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有天賦的天才,那你要做的也應該是想辦法幫他找到他的天賦所在,而不是讓他在你的喜好里贏取那堆一文不值的歡呼。
你甘于自己的平庸,那你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你不甘孩子的平庸,那你就要讓自己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