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一輪加息歷程已近三年,其背后的意圖直指中國。在特朗普時期,本應加息卻反常降息,導致美國社會美元泛濫,缺乏足夠投資標的的美元面臨貶值風險,甚至威脅到美元霸權的穩定。因此,加息成為回收美元、穩固美元地位的必然選擇,同時企圖借此機會引爆其他國家經濟,為美元低價抄底全球資產鋪路。然而,這一策略的實施卻并非易事。
中國、歐洲、俄國,成為了這場博弈中的三大焦點。美國首先將中國視為主要目標,這個龐大且被視為競爭對手的國家。然而,幾番交鋒后,美國發現中國并非易于擊敗的對手。于是,策略轉移,烏克蘭東部的危機被定向引爆,試圖以此削弱俄國。然而,俄國卻意外地展現出強大的抵抗力,海量美元未能如愿涌入莫斯科,僅收獲些許歐洲投資和烏克蘭的殘破企業,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金融核彈未能奏效,美國再次將目光鎖定中國,各種手段輪番上陣,期盼著能夠出現奇跡。然而,奇跡并未降臨,美國的手段已盡,無論多么不舍,也只得轉變策略。
隨著美元的降息,美元開始從美國流出,國際市場流動性增加,各國外匯儲備增多,購買力提升。這對于中國這個制造業與外貿大國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同時,由于未能成功引爆主要國家經濟,美國手中的美元難以換取足量低價資產,美元貶值趨勢難以逆轉,美國物價飛漲、社會內卷加劇的困境已隱約可見。
簡而言之,美國這一波操作,既未擊垮中國,也未撼動俄國,最終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經濟逐漸復蘇,而美國則面臨內亂的風險。這一輪中美對抗的拐點已經到來。
我們已歷經十多年的貨幣寬松周期及其伴隨的挑戰,同時也見證了美國類似政策所帶來的后果。基于個人的直接體驗和全球視角,繼續采取大規模貨幣刺激的念頭應當被審慎對待。
當前,部分經濟學家和學者傾向于借鑒日本的歷史經驗來支持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觀點。然而,作為決策者,我們必須警惕,若實際情況偏離了日本模式,我們可能會重蹈覆轍,面臨資產價格暴漲、通貨膨脹加劇以及無效產能累積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資本市場中存在大量資金被套牢,這些資金持有者寄希望于貨幣寬松能幫助他們解套,卻可能忽視了此舉可能引發的市場動蕩。近期,即便僅是寬松預期的增強,已導致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連續攀升,這反映出市場對于過度寬松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的擔憂。(國債市場的復雜動態,包括短期借貸投資于長期資產導致的杠桿風險累積,以及長期國債收益率下降可能引發的收益率曲線倒掛,預示著經濟衰退的風險。簡而言之,國債市場的過快上漲同樣值得警惕。)
因此,更可能的情況是,中國會跟隨美國的降息步伐,但這一過程將是謹慎且逐步的,以確保金融市場不會因此產生劇烈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