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發明
電子自旋不僅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它也有很多實際的應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應用就是磁共振,或者叫做核磁共振。磁共振是一種利用電子自旋或者原子核自旋在外部磁場中的行為來探測物質結構和性質的技術。它可以用于化學分析,物理測量,醫學診斷,生物學研究等領域。
磁共振的原理是這樣的:如果把一個帶有自旋的粒子放在一個恒定的外部磁場中,它的自旋就會和外部磁場產生相互作用,并且傾向于和外部磁場平行或反平行。這兩種狀態分別對應于兩種不同的能量,我們可以把它們叫做低能態和高能態。如果我們再給這個粒子施加一個交變的電磁波,那么當電磁波的頻率等于兩種能態之間的差值時,就會發生一種現象:粒子會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或者從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這就是所謂的共振。當粒子發生共振時,它會吸收或釋放一定量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電磁波的能量。我們可以通過測量電磁波的吸收或釋放來得到粒子自旋的信息。
磁共振的發明要歸功于兩位物理學家:普赫斯和布洛赫。他們在1946年幾乎同時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并且分別用氫原子和鋰原子作為實驗對象。他們用一個強大的恒定磁場來產生外部磁場,并且用一個線圈來產生交變電磁波。他們發現,當交變電磁波的頻率等于氫原子核或鋰原子核自旋之間的能級差時,就會觀察到電流或電壓的變化。這就證明了核磁共振現象的存在,并且為后來的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